隆濤
【摘要】翻譯教學是培養翻譯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應適當講授翻譯理論,改進翻譯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英語翻譯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策略
一、引言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擴大,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國際化,跨文化交際活動在各個領域急劇增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國家都不斷加強英語教學的研究,全面提高國民的英語水平。通過中學、大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聽說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均得到鍛煉,并有不同程度的加強,但是,學生的英漢翻譯能力卻仍然普遍較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能力的培養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翻譯人才的主要途徑,通過學習,讓他們能以英語為工具閱讀國外各類參考文獻,獲取先進的科技信息并參與國際交流。將翻譯教學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十分必要。另外,由于師生語言背景相同,在課堂上,適當的母語解釋,尤其是在解釋具有抽象意義的詞匯和母語中所沒有的語法現象時,翻譯教學既省時省力又簡潔易懂。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翻譯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處于非常不受重視的地位。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操作都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影響,認為只要增強聽力能力,增加詞匯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可以了,沒有什么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專門學習翻譯理論。老師在課堂上普遍采用英語教學、英語操練,目的是提供英語交際的情景,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他們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但這種做法常常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部分教師受制于課本內容,未能創造真正的交際環境,甚至有的老師說出來的英語并不規范,于是反而更使學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雖然在每單元各編有一些漢譯英或英譯漢的摸紡練習,目的是促使學生掌握課文中所學的詞匯與句型,至于有關的翻譯知識、翻譯技巧只字未提,于是教師也就基本不在課堂上專門講授翻譯知識、翻譯理論,忽視了培養和訓練學生翻譯能力,學生課后也不能做足量的翻譯練習,種種原因都導致學生翻譯能力始終處于劣勢。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翻譯教學的對策
(一)、給翻譯教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是指給學生學習翻譯知識一些外部的推動。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通過講解和練習的方式強化翻譯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另外,在期末考試中也要添加或增加翻譯的分值和比重。有了考核的壓力,學生應該能夠開始重視翻譯的學習。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選用四級考試的材料,也可結合四級考試中漢英翻譯的要求進行教學,這樣就能夠滿足學生當前的需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的需求,搜集整理一些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通過考試的壓力和教學的實用性來進行英語翻譯教學,應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較強的功效性。
(二)、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翻譯理論和方法
翻譯理論的指導性在于減少翻譯實踐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學性、功效性。翻譯理論講授只能涉及一些基本原則。通常我們都知道翻譯講究“信、達、雅”。簡單地說就是要求譯文忠實、通順、優美。通過實例讓學生知道怎樣翻譯是忠實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譯文。關于翻譯的常用方法直譯和意譯,若譯者關心的是語言層面的技術處理問題,在保持原語形式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則要直譯;而意譯則認為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就要采取意譯。運用直譯、意譯兩種手段時又要貫徹“能直譯便直譯,不能直譯便意譯”的大原則。在進行直譯和意譯時,要防止進入以下兩種誤區:不知道直譯該“忠實”到哪一步,過分依從原文,從而出現“死譯”;不知道意譯該創造到哪一步,放任自流,導致出現“胡譯”,所以要注意死譯與直譯、意譯與胡譯的差異。
(三)、充分利用教材在精讀課上講解翻譯知識
在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中,把精讀課文的講解作為是滲透教學翻譯的重要環節,充分利用課文中出現的典型例句或段落作為翻譯技巧講解的例子,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學習精讀課文的印象,也可以通過翻譯句子或段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技巧。有了翻譯理論的指導,學生的譯文才能更規范、更嚴謹,譯文質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時,適當地將一些翻譯理論融人到學生的翻譯實踐中,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通過一些例句對學生進行翻譯實踐的訓練和翻譯技巧的操練,可以提高他們的翻譯意識和翻譯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消除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傳統,他們自然而然會反映在語言中。為了使譯文和原文達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譯過程中就必須作適當的處理,這是翻譯的一項重要原則。要掌握這一原則,就必須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美國著名的翻譯家奈達曾說過:“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翻譯時能熟知中西文化的異同,無疑可使翻譯跨越東西南北,有的放矢,行之有效。這就要求譯者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要對兩種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習俗傳統、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風貌特性等一系列互變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這些互變因素,英漢民族的語言文化體現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有時即便對某成語典故的文化含義有所了解,但在翻譯中不能根據語境靈活處理,也有可能達不到“傳真”的效果。任何翻譯都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漢語言各具特色,比如從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難從中透視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信息,同時領略和欣賞其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與濃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做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熟知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的主要差異,才能真正達到翻譯的標準即“忠實和通順”。
(五)、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翻譯對學生語言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非文學文體主要傳遞信息功能,翻譯的語言要求準確、平實、邏輯性強;而文學文體除了傳遞信息功能以外還有情感功能、審美功能,因而翻譯的語言的要求多樣化,或是平實、自然,或是精練、灑脫。“……對于文學翻譯,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純文學的翻譯家,因為文學翻譯有其無以倫比的獨特性。”(王佐良,1984)而非文學翻譯的教學,我們又不能過多地追求翻譯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視翻譯技能和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翻譯教學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具體途有:(1)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講授某一文體的翻譯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譯語中相同風格的范文,也可以讓他們通過Internet 或其它途徑來構建自己的語料庫,讓他們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詞、行句、謀篇,并定期、不定期地與學生交流,檢查他們閱讀后的感受和收獲;(2)開展適量的翻譯欣賞課,或讓學生翻譯一些名家譯過的作品,然后把他們的譯文與名家的作比較,并總結心得體會;(3)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翻譯,或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相互批改練習,同伴中汲取語言素養;(4)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詞典的能力。詞典能為學生確定忠實原文或適當創造的基點和標準,以避免譯文過分死板或過度發揮。但詞典又只是翻譯中的輔助工具,不能忽略句子的語境,生搬字詞。
(六)、注重精講多練的翻譯教學模式
翻譯教學必須變滿堂灌為精講多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解太多,學生實踐機會就太少,翻譯出來的文章或段落很自然就存在語篇缺乏連貫性、語法病句多、搭配不當、邏輯含混不清等毛病。教師的動機固然是好的,力圖講明道理,但客觀上卻忽視了翻譯活動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因此,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更多的筆頭或口頭翻譯練習,然后對譯文進行自我或相互間的評改,在此過程中培養其應變、創造及譯文鑒賞能力,提高實際翻譯水平;只有經常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翻譯的技巧,形成翻譯時的良好經驗,翻譯出來的文章才會體現出原文行云流水般的節奏和美感。
四、結論
翻譯技能是語言基本功之一,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翻譯將學生置于翻譯活動中去領會其文化,將一種語言中的文化內容和另一種語言中的文化進行理解和溝通的過程。翻譯教學通過母語和外語的互譯與對比,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準確理解,是全面檢驗和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有效手段;另外,通過翻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的異同,加深對英語特有表達方式的認識,提高他們掌握和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將翻譯教學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真正使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為祖國的建設造就一批國際型、應用型的高級翻譯人才。
參考文獻:
[1]讓·德利爾. 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M] .孫慧雙譯.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2]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12).
[3]孫致禮. 譯者的克已意識與創造意識[J].上海科技翻譯,2000(1).
[4]王佐良. 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 翻譯通訊,2005(1).
[5]郭士香.關于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2002(1).
[6]劉宓慶. 論翻譯者的技能意識[J]. 中國翻譯,2003(5).
[7]《大學體驗英語》項目組.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社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與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