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菊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出了“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等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體驗性學習”。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從識字體驗、閱讀體驗和習作體驗三個方面分享了關于體驗性學習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體驗性學習;小學語文;識字體驗;閱讀體驗;習作體驗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理解,“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與意識。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包括認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疇,使學習過程不僅成為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體驗教育是對傳統灌輸教育模式的革新,其優點是非常明顯的。“體驗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學習、親自體驗的一種學習方法和經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帶著自己的心理特征和生活體驗,感悟語言、欣賞語言、積淀語感、運用語言,從中體驗到語文學習本身的樂趣,讓這一學習過程與生命個體的豐富與發展過程趨于一致,從而享受到生命活動帶來的震撼和愉悅。因此,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小學語文的知識結構特點,大力開展“體驗性學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從識字、閱讀和習作這三方面分享了體驗性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識字體驗性學習,讓學生與漢字直接對話
新課標著眼于識字改革,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科學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將“體驗性學習”應用到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中來。在課堂中,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識字的情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識字教學的課堂充滿趣味性;在課堂外,充分利用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讓他們在各種熟悉的環境中,興趣盎然而又高效地識字,真正走進漢字王國。
1、首先利用聽覺體驗,讓漢字給孩子初步映象。
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發音準確無誤,因為教師的發音就是在教學生識字的第一步。而且教師應該經常利用生字卡片機器、錄音機、或者多媒體課件等方式直接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從而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記憶漢字。
2、充分調動視覺感官,讓學生用眼睛觀察字形。
在明確字音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讓他們仔細觀察字形。在小學生的眼里,漢字不只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圖畫或一首首歌謠,甚至可能是動態性的內心視像。這樣,祖國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就更容易融入學生的心里。
3、積極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漢字,運用漢字。
除了認識字音和字形,教師還要積極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漢字,運用漢字。例如:在綜合實踐勞動基地種植活動中,我們結合一年級《菜園里》一課,讓學生為親手栽種的植物寫上標簽,如“黃瓜”、“黃豆”、“綠豆”等,并指導學生制作了“愛護我們,就象愛你的媽媽”、“請給我喝點水”等護綠標牌。這樣,識字教學走出了封閉的課堂空間,走向了社會及自然,學生在所見、所聞的廣闊空間中所思、所感、所得,既輕松愉快地學習了祖國的語言文字,又增強了實踐應用能力。
二、閱讀體驗性學習,讓學生的閱讀變成“悅讀”
新課標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也說:“引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過程,教師要適時引起學生思維沖突。——體驗課文的情感因素并與之共鳴,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由此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高度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度及其情感體驗,要通過加強學生的角色體驗,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實踐應用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通過讀讀、評評、說說、演演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真切地感知課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加深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過程。
1、創設情境,引導體驗。
針對不同的課文,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情景,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因為通過創設情境,更容易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
2、自主閱讀,自悟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教授一篇新課文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較多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自由地、積極地朗讀課文。讓他們在反反復復地朗讀中,體驗每一遍閱讀的不同感悟與理解,找出閱讀中發現的新問題,并把自己對課文的獨特感悟與理解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標注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討論分享,升華體驗。
課堂上的閱讀活動,是學生和作品、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編者之間展開的立體的多重對話,其中以學生與作品的對話為中心,其他對話可以幫助學生為個體的閱讀對話營造良好的言語氛圍,提供某種條件。因此,在學生感悟的同時,討論和分享是很有必要的。通過討論和分享,既能集思廣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更能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協調發展。
三、習作體驗性學習,讓學生“我手寫我心”
縱觀古今中外的大詩人、大作家,無一不有著深厚的生活閱歷,對生活有著透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習作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對生活的感性體驗上,把題目命到他們的心坎上。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學生把他們頭腦中那些無意識的、零散的生活體驗,梳理集中成為寫作時所需的一個個“小部件”,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體驗式習作教學的顯著特點就是“親歷體驗”,就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件事、人物、事物、思想。因為只有經過體驗,學生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1、以“閱讀生活”為本真,豐富習作內涵。
梅子涵先生認為:“兒童應該多親近文學,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以善為美,勸人為善,喜歡讀童話的孩子通常不會變壞,從小看童話長大的孩子與從沒看過童話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閱讀無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誘發體驗的方式了,將習作有機地融入學生的閱讀中,以讀促寫,以寫引讀,不僅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了有效的引領,還加深了他們對作品內涵的領悟,此時習作成為了聯結孩子心靈與作品靈魂的橋梁。
2、以“生活世界”為本原,拓寬習作視野。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觸美麗的大自然,接觸人與社會,這些都是學生作文真正“生活”起來的源泉。所以,教師應該盡量縮小作文和生活的距離,使寫作貼近學生的實際,實現“生活與作文的一體化”,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增長見識,增加體驗,“我手寫我心”,言之有物又有情。
3、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提供習作平臺。
習作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無論是課堂活動,還是課外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而產生體驗。因為學生的親身體驗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維的前提,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寫作和創造。
綜上所述,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個人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我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營造體驗環境,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認識,形成情感,產生感悟,并以此作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