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
【摘要】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卓越課堂”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堂節奏的調控問題對提高教學質量富有積極意義。怎樣才能有效調控課堂節奏、成就小學語文卓越課堂呢?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從四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節奏;卓越課堂
在全國各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遍地開花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重慶市全體中小學教師積極投入到了“卓越課堂”的建設行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清醒地認識到:現代語文課堂教學關注的重點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積極從單純的語文知識傳授中解脫出來,著力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健全完美的人格,讓語文課堂所承載的內容日趨豐富和立體化。這就要我們從挖掘教材容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自身對課堂節奏的調控能力入手。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調控好課堂節奏,就一定能奏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妙音,使學生在低負高效地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發展他們的全面能力。怎樣才能有效調控課堂節奏、成就小學語文卓越課堂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付出努力:
一、語言表達調控教學節奏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運用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與地域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適當的教學語言,以典范性、科學性、可接納性和生動性指導教學語言的選取來提高教學效率。教學節奏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修養,使自已在課堂上的講述,既能保持教材內在的邏輯聯系,又能在細節問題處理上,做到具體生動,形象鮮明,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使教育的語言節奏與學生的生理及思維節奏合拍,使學生能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有的教師語言一貫低沉和拖沓,有的則一貫高昂和短促,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學生的精神疲勞,影響課堂效率的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素養不宜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語言修養問題。”可以這樣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故語言修養的問題應該成為我們全體教師特別關心的問題。教師的語言首先要準確、明晰,這樣才能達到數學目的。同時,在語調上要謙遜溫和,抑揚頓挫;在速度上要緩急有致,張弛有度;在風格上要剛柔相濟,或莊或諧,或侃侃而談,如嘮家常,或一唱三嘆,余音裊裊。唯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才高,我們的“卓越課堂”才有望實現。
二、神情行態調控教學節奏
神,是指教師的精神狀態和神采;情,是指教師的表情和情調;行,是指教師的行為舉止和教學動作;態,是指教師的教儀和教態。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老師們關注的焦點;同時,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是學生們關注的焦點。老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對學生的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課堂節奏的調控過程中,語言表達作為一種直接的調控手段。但同時,教師的神、情、行、態雖然是非語言性的因素、無聲的因素,但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師的語言表達猶如美味佳肴的主菜,而教師的神、情、行、態則如同菜肴的調味品和佐料。充分運用神情形態這些無聲因素,使之成為非語言性的教學表達方式,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節奏,從而對卓越課堂的建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課堂氣氛調控教學節奏
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是一條“看不見的戰線”。這種變化可稱之為內部節奏。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正是這種內部節奏的表現和反映。不管教師或學生是否意識到,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氣氛中進行的。課堂上,師生雙方以及學生之間在思想感情上又總是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使教學過程充滿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心理體驗。因此,積極地創設教學情境和課堂氣氛,使之形成有機的變化,就會成為促進教學的適宜節奏。
課上,如果學生情緒渙散低落、煩躁驚恐,教師就是口惹懸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相反,若課堂上洋溢著積極熱情、歡快喜悅的氣氛,那么,這就為合理調控課堂教學節奏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表現,利用各種教學機智,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控制課堂節奏。當發現學生疲倦時,教學應變化一下節奏,輕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的東西,以活潑課堂氣氛;當發現多數學生已聽懂教學內容,表現得漫不經心,注意力分散時,應加快節奏,增加密度。當然,節奏控制預設的方案再周密,也趕不上課堂教學的瞬息萬變。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中“朝暉夕陰”的學情,是節奏控制彌足珍貴的課堂資源,能否靈活調控,關鍵是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學水平。
四、快慢相宜調控教學節奏
在當前的信息社會里,信息來源廣,信息量大,信息傳遞迅速,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并不斷提高學生對信息鑒別、選擇和加工的能力。因此有人提出:“當我們從自己所能理解的最大的單位開始的時候,我們學習得最好。”這就從整體上闡明了,教學的節奏要適當加快。所以教學節奏中的快與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著教學內容的多與少。贊科夫在談到傳統教學的缺點時曾指出:一是教學內容十分貧乏,學生的知識面太窄,見聞太少;二是教學進度太慢,過分強調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訓練,以至學生的發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因此,在教學中克服拖沓,達到精練,這是我們的目標,但要達到這一目標也不是單純靠追求快節奏就能奏效的。現代生活的節奏是多種多樣的,現代教學活動的節奏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強調單一的快節奏,那就不是教育教學生活,而是機器轉動,不是活生生的人在學習,而是機器在學習。這就是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宜。例如,剛接一個教學班,開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點,讓師生有一個互相熟悉的過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適應后,就可加快進度;又例如,針對小學低段的學生,在課文品讀賞析中應該放慢速度,但如果在小學中段的語文課堂上,能把后面的某些內容提早進行滲透的話,那么在學習后面的內容時,就能加快了。只有確保快慢相宜,學生才不至于厭倦,也不至于煩躁,他們才能學得輕松愉快又勁頭十足,教學效率才提得起來,卓越課堂才不會淪為一句空話。
總之,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卓越課堂”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堂教學節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應該從語言表達、神情形態、課堂氣氛、快慢相宜這四個方面多加注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調控好課堂節奏,就能奏出語文課堂教學的妙音,使學生在低負高效地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讓他們獲得盡可能全面、盡可能充分的發展,就能逐漸成就小學語文的卓越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