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添笑
摘 要: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文藝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的重要地位。對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在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本文就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高校文化軟實力進行探討,為實現高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關鍵詞:文化建設;重要性;解決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一、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既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在高等學校的具特體現和重要表現,也是一所高校的獨特風貌。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分為文化活動和校園精神兩個方面,其中,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點,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當今社會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系列偏差,大體可以歸納如下。
1.對于校園文化的認識不足,建設不夠
一些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干部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認識不足,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無非是唱歌跳舞或者是琴棋書畫等類似的活動,看不到校園文化在德育和科學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在一些高校,學校管理者重視外延發展,很少提及或者看到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建設難以落實。學問和藝術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正如錢學森老前輩所說“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式。”因此,一所高校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謀得可持續發展的話,應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的重要性,突出自身特色,不斷加強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縱觀國內外著名的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自身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校本元素,這些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各異,存在形態不同,但是全都發揮著積極向上,助人成長的“正能量”。我們所熟知的《再別康橋》《荷塘月色》以及其他經典作品和人文典故又有哪一個不彰顯著一流名校的文化積淀和人文色彩呢?在“一塔湖圖”和“哈佛圖書館”之內,又產生多少精英名家與杰出成果呢?文化建設對于高校的發展與成長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2.把校園文化建設只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次上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產物, 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而目前,有些高校把校園文化的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一些高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學生的業余活動等同起來,以為這只是思想教育工作人員的事。沒有學校各部門的配合,沒有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只能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次上。上述情況實際上昭示出這樣一個現實:
“某些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對于校園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單一化地理解了校園文化的形式、作用和建設路徑。”而這樣的管理和認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高校不僅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與義務,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自由、寬松、競爭、合作、思考、實踐、創新、成長的環境與機會。如果思想認知層面受到局限,那么有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必然受阻。學生管理與思想教育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毋庸置疑,但是并不代表全部內容,高校本身應當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建設視野和更為先進的建設理念。從就業觀、人生觀、戀愛觀、社會角色形成、獨立人格塑造、個性培養以及審美取向等眾多維度進行引導和培養,還要豐富校園文化內容與形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推進。
3.只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建設
硬件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設施、文化隊伍、社團組織、文化環境等,即物質文化建設。軟件則是指文化精神、文化心理等,亦即精神文化建設。當前許多高校對于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在物質文化建設上面舍得花錢,對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設,普遍比較重視,而對隱性的、潛在的精神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如果忽視精神文化建設,不注意日積月累的養成,校園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要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是不太可能的。文化建設很多時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部分高校相關人員和部門有時存在著“急于求成”或者“追求顯性成績”等心理,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放到物質環境的硬件建設之中,而忽視了軟件建設。實際上文化的產生依附于物質環境,卻不完全依賴于環境,環境只是載體,文化的存在是多元形式的,因此如果相關人員和部門僅僅將視野投放到物質環境建設上,期待通過“花園”“假山”“小橋流水”“古木巨樹”“亭臺樓閣”等營造文化氛圍,則有“視野狹隘”之嫌。早在幾十年前,大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明確闡明了“硬件建設”對大學的存在與內涵在很多時候是次要,而“軟件建設”則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大師”的存在使得高校擁有了“深邃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魅力”,也就使得高校擁有了“廣博而精深的文化”。因此,忽視軟件建設實為高校文化建設必須調整之弊端。
二、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1.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高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并作為重點予以特別重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進、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深層地研究本校實際,動態地構建校園文化脈絡,不斷提升、規范校園文化,以全新的觀念和方法去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應該是高校的一件大事。
具體的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行校領導負責制。由校園文化建設主管領導負責宏觀事宜,對下屬機構和責任人每年度、每學期的文化建設任務、主題、形式、效果等進行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標準。其次,轉變工作方式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相信學生,發動學生。最后,繼續深入基層,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走群眾路線,傾聽基層的聲音,了解基層的需要,營造“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文化建設事業。另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當納入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應注意克服形式主義,注重實效,要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社團組織的作用,齊抓共管,更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加強督導檢查,定期考核評價,促進其健康發展。
比如,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應當注意持續性和主題化,可以開辦大學生藝術節、各種紀念活動等,每年的活動之間盡可能保持連續性,避免每年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爭取精益求精、逐步提升質量,擴展內涵。紀念“一二·九”運動、“九一八”等活動,可以將“愛國”以及“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融入其中,舉辦其他類型的文化活動則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融入其中;實現“主題明確,多年持續,逐步提升,注重積淀”等文化建設原則與方向,可以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支持。
2.建設良好學風長效機制,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學校應注重發揮物質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對校園的綠化、美化等都應該進行科學規劃,只有科學規劃,才能營造高品位的校園環境。要大力倡導認真學習、勤于學習的良好風氣。通過加強和完善高校學生的行為規范,嚴格管理,狠抓考風、考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他們自覺地把學習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起來,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努力形成勤于學習、奮發向上、敢于創新的良好學風。通過加強師德建設和學術道德教育,宣傳師德建設先進典型,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以及行為道德的影響力,引導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積極建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的優良作風,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
此外,還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與社會密切接觸,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使每一個大學生將自己的身份角色、社會責任等內化到的內心深處,明確自身學習的目的和方向,以學習為紐帶將“個人”“家庭”“社會”三者有機密切聯系起來,為學習提供源自內部的動力和需要,放開眼界,提升追求,明確責任,使得“學習”成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成為高校的主流價值觀念與追求。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成為良好學風的推動者和建設者、監督者。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意“軟硬”結合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還要在思想上扭轉只重視硬實力、忽視軟實力的觀點,特別是對軟實力的加強更要高度重視,因其是一所高校能夠永葆生命力的核心和關鍵。硬實力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反映。軟實力是學校的大腦和靈魂,是一所學校的內在品質,主導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也是校園文化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
只有軟、硬實力協調發展,相得益彰,一所高校的整體實力才能持續不斷地得到提高。軟硬結合不應只是一個口號,更應當落到實處,比如,對積極推動先進文化,傳播正能量,對校園正面文化有所貢獻的人員和機構 應當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鼓勵,這種支持和鼓勵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由此提供積極的刺激和影響,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和反饋。軟硬結合的前提是提供物質的硬件基礎,而后以此為載體進行軟件的建設和提升。當然軟件的發展也會反哺硬件的建設,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需要良好的制度和管理作為保障。又如,利用網絡這一低成本、大影響、快反饋、樂參與的平臺,進行文化建設的軟硬結合嘗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路徑。這需要高校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三、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而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是社會主義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先導,對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以及構建和諧校園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應該以改革的精神加快校園文化的建設,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同時不斷深入校園之內,對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給予社會性的幫助,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力度。
參考文獻:
[1]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6).
[2]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3]漆艷春,黃永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教育探索,2013(11).
[4]李 燮.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7).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