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都是人類創造的寶貴財富,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兩座豐碑。雖然兩者都屬于人類精神世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社會、人們思維和觀念等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繪畫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本文主要通過對中西方繪畫的差異進行分析,力求更加深入的認識中西方繪畫藝術。隨著中西方藝術的交流和促進,中西方繪畫也朝著多元化、多方位發展。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差異;文化;比較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繪畫形式,主要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等。西方繪畫是相對于中國畫而言,區別于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繪畫形式,傳統的西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地域環境、歷史文化積淀、哲學觀念的差異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繪畫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形成了兩個各具特色的繪畫體系。
一、中西方繪畫在思想上的差異
繪畫所追求的意境與哲學思想是密切相關的。傅抱石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儒家、道家、禪宗是我國眾多傳統哲學思想里影響最為深遠的學術流派,這三大思想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的傳統繪畫可以說是哲學化的藝術表現。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
中國繪畫藝術在數千年的發展始終處于儒家思想的浸潤之下。繪畫者多為一些文人士大夫,他們深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修身養性”、“中庸為之德也”等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在繪畫上就是以平和的心態進行藝術創作,塑造繪畫造型時大多遵循儒家思想來進行選擇和塑形。道家思想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主流之一,主張“天人合一”,包含老莊思想對自然的崇尚。中國繪畫注重描繪自然,反對雕琢,重寫意、輕模仿,重山水、輕人物,都與道家思想有關。禪宗思想對中國畫也有著諸多影響,中國畫大師潘天壽曾這樣評價禪宗和中國畫:“雨竹風花,皆可以是說禪者作為解說的好材料……于是木石花鳥、山云海月,直至人生百相,盡是悟禪者自己對照的凈境,成了悟禪對象的機緣。”
西方繪畫受到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黑格爾等人哲學思想特別是“現實主義”的影響。因此,繪畫表現為:人在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中,努力掙脫自然的束縛,不斷與自然作斗爭。人們處在一種不平靜的狀態之中,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竭力征服自然。由于西方人強調人對自然的主宰地位,故藝術的題材歷來以人物為主體,藝術家竭力塑造人的肉體和精神的完美統一形象。在審美意識上,表現為:人欲戰勝自然時產生的壯美感和崇高感。
二、中西方繪畫的材料、技法差異
中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油畫是西方畫的主要畫種之一,主要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制作。中西方繪畫材料的不同是各自繪畫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原因之一,繪畫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產生了各自的風貌。
中國畫按題材分類可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大類,這三類題材的技法顯著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如山水畫中的線條又名“皴法”,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而西方繪畫線條并不顯著,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線。
西方繪畫注重使用透視法作畫,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力求惟妙惟肖。西方畫中的器物、房屋等同真物一樣。中國畫則不講究透視法,很少畫立體顯著的東西,喜歡寫云、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里,畫到哪里,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這是中西方繪畫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可按照西方繪畫的標準來評價中國畫。
中國畫不重背景,而西洋畫則正好相反。中國畫繪畫會有意在紙張上留出空白,俗稱留白。留白能夠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給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整個畫面都被填涂,不留下空白。中西方繪畫在此方面的差異,是由中西方繪畫各自的特征所決定的。中國畫講究傳神,要去除瑣碎突出主題,所以留白。而西方畫突出寫實,因此要加入背景描繪。
三、中西方繪畫的色彩
中國畫重視感性的表達,而西方畫重視理性的表達。表現在色彩上就是中國傳統繪畫更傾向于挖掘色彩的精神內涵,而西方畫更傾向于再現對象的真實色彩。無論是偏重色彩的對象性還是色彩的精神性,他們都展現了中西方繪畫不同的審美標準。
中國畫中的色彩并不是模仿自然的色彩,而可以用“隨類賦彩”四個字來表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色彩和造型并不是寫實,而是要以形寫神,是通過畫作來表達虛靜、空靈的意境。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水墨畫,以對黑白色彩的偏愛反映了中國人追求繪畫的趣味。水墨在黑白的變化中既單純又涵蓋一切精神,是“道”在畫面上的實現,也是人生境界的完成。在西方繪畫中,畫家善于利用各類繪畫色彩理論,表現自然界千變萬化的光與色,展現物體間、物體與環境間的色彩變幻。如西方印象主義繪畫,畫家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重要位置,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恒圖像。根據中西方繪畫的所要表達的文化精神,來分析各自如何對待色彩問題。西方繪畫追求更多的是物象瞬間的色彩美,而中國畫所體現的是描繪物象相對靜止的、較為恒定的色彩美。
總之,中西繪畫各成體系,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價值追求和審美取向。世界繪畫藝術也正因有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中國傳統繪畫里文人畫家將人畫融為一體,抒發個人情感,展現出來既是現實世界的情景,也是精神世界的向往,畫作中包含著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西方繪畫中畫家以科學理性精神追求真實情景,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為繪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西方繪畫作品同樣包含著精神內涵和情感。中西方繪畫的差異,即使著眼點以及表現方式迥異,兩者仍然積極地探究人類的精神內涵,尋求一種高層次的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王姝娟.空靈與繽紛:中西傳統繪畫色彩的差異[J].四川戲劇.2013,(10):83-85
[2]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3]史榮利.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5):88-90
[4]敏譯.中國美學史[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9
[5]孫海燕.淺談中西方繪畫差異[J].大眾文藝.2010,(24):38
作者簡介:張靜(1983-),女,漢族,籍貫:河南新鄉,助教;研究方向: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