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梅
摘 要:口腔解剖生理學是高職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對畢業后的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中讓學生學到最有價值的實踐技能技巧知識呢?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工作的經驗積累,在分析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本文僅從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教學中以校內實訓課堂為主場,解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輔以知識講授課堂解決學生必備的職業理論知識。以競賽課堂為延伸,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不斷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口腔解剖生理學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137-02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口腔、頜面、頸部等各部位的正常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的一門學科,包括牙體解剖、口腔、頜面部與頸部解剖,口腔生理三部分內容。對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來說,需要重點掌握的牙體解剖與口腔生理兩部分內容,而且實驗部分的牙體雕刻更是重中之重。在德國、日本等國家,牙體雕刻操作技能是考核口腔技工的必考內容之一。自從該校設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以來,一直在不斷探索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質量的方法。該門課程中的牙體解剖知識是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知識,牙體雕刻是本專業的基本功。所以該門課程對于口技專業,應以實踐教學為重。如何保證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踐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學生不僅掌握牙體解剖基本知識,而且具備嫻熟的牙體雕刻技能,為后續學習打下扎實基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該文分析了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口技專業口腔解剖生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具體做法和措施。
1 分析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的現狀
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使用的《口腔解剖生理學》課程標準,其制定和崗位需求脫軌,沒有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選取不合理,在教學中不能按照工作任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理論課比例大,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操作少,動手能力弱。這些因素導致了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學生普遍厭煩牙體形態的枯燥理論知識,所接受的牙體雕刻訓練又較少,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弱,這與現代口腔專業的需求差距較大。
2 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 創新教學模式
作為培養口腔工藝技術學生基本技能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在設計上注意學習任務與崗位實際需求一致,與后續專業課程緊密銜接,設計融學習過程于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情境,模擬義齒制作的工作任務,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交替、課堂與校內外實訓基地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該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打破傳統以單純模仿雕牙教學為主,教學場地主要在實驗室進行的固有模式,把實踐教學放在校內仿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室和校外全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讓師生都以職業人員身份開展教與學,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組織形式,改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現象,把做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有機事整合,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2.2 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必要的牙體形態雕刻訓練,可以逐漸熟悉與掌握牙體的解剖形態與特征,對每一顆牙達到理解并詮釋其特征的程度,牙體雕刻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對牙體形態的基本認識,到再現每顆牙齒的細微結構都來源于熟練的牙體雕刻技術。通過反復訓練,將牙體解剖形態雕塑作為實訓課程是實現培養合格口腔工藝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
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解,學生接受的慢,理解有困難,而且學生厭學枯燥的牙體解剖知識。這就需要在實驗課上把學生沒有理解吸收的理論知識彌補回來。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簡單的書本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迫切需要的是適應崗位的能力知識。所以實踐教學不能簡單的就是讓學生去模仿雕刻一顆牙,而是鍛煉學生對牙體形態的應用能力、對事物的明銳觀察力,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智商,還要兼顧學生情商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團隊之間協作能力的培養。
2.2.1 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
實踐教學中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完全對接,融“教、學、做”為一體,采用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突出教學過程的可操作性。在項目教學法中充分體現工學結合,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
該課程應采用以項目導向、以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任務為線索,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在理論課教學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牢固而扎實的牙體解剖學及相關理論及知識。課堂講課中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體幻燈片、錄像、動畫及像片、投影、實物教具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型,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突破傳統的單純教師講授的模式,采用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并按教學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先教會學生怎么操作,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學會操作,再要求學生在學會做的基礎上積極創新。
2.2.2 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要積極改善口腔解剖生理的實踐教學手段。制作教學課件、教學錄像、VCD光盤等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配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刻錄機、投影儀、數碼相機等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適應時代的要求,保障學生隨時隨地學習。
2.2.3 教學中采用啟發引導法
教師示教只是教會了學生雕刻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及雕牙的方法步驟,起到了啟發引導的作用。而雕牙過程中很多技巧,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與總結。
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循序漸進。以右上頜中切牙的牙體形態練習為例,我們的實踐教學是這樣開展的:先從視覺上使學生知道這顆牙的大體形態:觀察牙體模型,之后理解牙體形態,在紙上描繪三倍大牙體形態,進而縮小描繪二倍大、一倍大的牙體形態;如果有學生繪畫基礎較差,可描繪5倍大甚至更大的牙體形態,直至描繪標準為止;為便于學生的操作,先進行放大三倍的牙體雕刻,再縮小進行一倍大的牙體練習;最后在石膏牙列上進行滴蠟塑形的練習。
由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層次不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雕刻進度參差不齊,雕刻作品的質量有高有低。對此,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選擇一名雕刻技術好的同學為組長,幫助、指導本組成員共同進步。這種互幫互助的助教小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2.4 開放實驗室,設置競賽課堂
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而課堂時間有限。為便于學生的練習操作,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練習雕牙;實驗室隨時開放,確保學生有地方練習雕牙。
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他們學校生活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和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是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和感受,生命價值的體現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現代課堂教學應該處處閃耀人性的光輝,對學生是如此,對教師也是如此,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價值所在。
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讓師生共同來體驗和享受這種學習活動的快樂,保持和堅定學習的信念和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答案是比賽。比賽能最大程度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潛能。在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踐教學中設置競賽課堂,可大大激勵學生練習和操作的積極性,營造學生競相練習的氛圍。每月舉辦的牙體雕刻技能大賽,精神抖擻的、激動人心的競賽場景,使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競爭,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每年舉辦的省級比賽、國家級牙體雕刻比賽都吸引了大批學生的參與,學生在積極練習的過程中,早已超越了參加比賽的境界,而是轉化為腳踏實地的練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團結協助、朝氣蓬勃、公平競爭的學習環境。能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掃除障礙、解決困難并且提高自我解惑能力。
2.2.5 與時俱進,信息網絡必不可少
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運用信息網絡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加大信息量傳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對于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驗課同樣離不開網絡。該校已建立校園網,各教室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供教師和學生隨時使用。校內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課余上網查閱各種信息資料,本課程實踐教學相關教學資源已在學校網站運行多年,網上開通良好,教學資源豐富。利用網絡技術,我們還將建立課程網絡,把課件、雕牙視頻、參考資料、習題集等教學相關材料掛在網上,開設學習互動平臺,學生可以在上面進行交流,形成一個很好的網絡互動平臺。
2.3 建立多元實踐考核方法,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
每個項目結束后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占總成績的30%;技能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70%,其構成比例為平時實驗實訓成績占20%,各項目技能考核占50%。并規定技能考核不及格者取消理論考試資格。保證實踐考核的公平公正公開。例如一倍大石膏牙的實踐考核,采用牙體掃描的方式,利用計算機的評分系統,對學生的牙體雕刻作品客觀評價。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實踐教學為重的課程。教學中我們以校內實訓課堂為主場,解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輔以知識講授課堂解決學生必備的職業理論知識。以競賽課堂為延伸,以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馬莉.口腔解剖生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 歐祥林.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問題及質量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175-176.
[3]畢秀梅,周小璜.口腔解剖生理實驗教學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J].解剖學研究,2002,24(3):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