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南
【摘 要】寫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許多教師棘手的難題。而對于如何培養初中聾啞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是許多特教教師的困惑。因此,本文中我將就我多年來的特教經歷談一談如何培養聾啞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初中階段 聾啞學生 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48
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我看來,寫作是語文這門科目中對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求最為嚴格和全面的部分,因此寫作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工作。而對于聾啞學生的寫作教學來說,由于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狀況,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給從事特殊教育的語文教師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制定更為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突破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更為有效的提高聾啞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一般情況下,人類在進行信息收集過程中主要動用聽力和視覺能力,而聾啞學生由于先天條件的限制在信息采集過程中一般只能依靠視覺這一單一的能力,這就會導致學生接受外來信息的途徑單一,尤其是從現實生活實踐中收集的信息種類不全面,進而影響學生腦海中素材的累積量,最終對學生的寫作思維的拓展和延伸造成障礙。因此,在我看來要想做好聾啞學生的作文教學工作,最首要的任務教師解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難的問題。
(一)從課外書籍中積累素材
許多學生作文時總是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值得可寫。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寫作素材的積累,是不可能寫出好的作文來的,可是寫作材料從哪里來呢?在我看來知識積累的可以具體劃分為兩種方式,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最常使用到的就是間接經驗累積法。實際上教師的課堂授課也是間接經驗傳輸的過程。同樣對于寫作能力的培養來說,“拿來主義”是一項非常實用的素材累積方法。并且相對于一般的初中生來說,聾啞學生本來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就窄。因此,閱讀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到別人寫作的文章和段落,從而吸取他人文章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在寫作過程中及進行深加工,使之融入學生自己的作文中。
我們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敏感階段,特別是對于聾啞學生來說,語言表達上的“不方便”更容易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誤會,教師如果在書籍文章的選擇方面采取硬性的規定,容易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效果。因此,在我看來各類課外書籍、報刊、各類名著等,只要學生能讀得懂、喜歡讀的有益書籍都可以拿來讓學生讀,同時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適當的背誦一些名篇佳句,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讀的書籍越多,記得越多,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就越豐富,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二)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課外閱讀是積累間接經驗的過程,而生活實踐則是學生積累寫作直接經驗的過程。而教學實踐表明,直接經驗的累積是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因此在寫作時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文章感情表達更加真實到位。對于聾啞學生來說,日常生活素材的積累主要依靠視覺觀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從無聲的世界中發現“有聲”的內容與情感。
教師要有步驟性的培養學生的視覺敏感性,讓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身邊所發生的事例,并在觀察的基礎上學會素材的選擇與加工。對于聾啞學生來說,聽力上的缺失使得他們會不自主的強化自己視覺方面的能力,而作為教師我們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如何更加靈活有效地運用這種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做到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并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典型事例進行思考,從中選擇出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儲存與大腦中,或者利用文字把生活中閃光的東西進行簡單的記錄,并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體會和感想寫下來,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就是一片浩瀚的素材海洋。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就不必只是依靠“拿來主義”來加工被人的素材,從而大大增加作文的生動性和真實性。
二、加強練習,勤于練筆
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對于聾啞學生來說,對于聾啞學生來說,在情感表達過程中寫作不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式,更是幫助他們參與社會交往,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在我看來日記是鍛煉學生文字表達的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把學生隨時想寫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具有真情實感。實際上從小學階段教師就已經著手鍛煉學生的日記寫作能力,但小學階段學生的日記寫作容易受到識字能力的限制,使得寫作轉變為遣詞造句。初中階段隨著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日記的寫作更加注重情感表達的深刻性和語言運用的藝術性。因此在培養學生寫日記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語言組合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在精不在多的教學原則,對于寫作字數不要進行過多的限制,但要做到真情實感。并且教師要對學生的日記進行評議,修改病句,為學生再次寫作指明方向,啟發學生善于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練筆。
(二)文章仿寫
對于初中生來說在開始寫作時總是覺得很困難,一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即使具備充足的素材也會感覺無從下手,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寫作技巧所導致的。聾啞學生相對于普通的高中生來說,對于抽象的寫作技巧理解起來會更加費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化抽象為具體,通過仿寫來教給學生最為基本的寫作方向和技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段落讓學生進行文章的仿寫,讓學生通過仿照他人的寫作方式逐步發現文章寫作中的技巧,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在不斷的仿寫中學習、提高,并在練習中不斷加以創新,從而讓學生逐步探索出寫作中的規律和技巧,最終實現從仿寫到自主創作的轉變,切實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初中聾啞學生寫作能力教學的一點心得,其中的教學方法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教學方式,并且不斷加以創新和發展,探索出一套屬于自己教學方法和風格,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