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保
【摘 要】在我國燦爛的文化長廊中,有太多的明珠值得在語文教學中駐足觀賞,并從中汲取營養,來豐盈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心。然而其中有一顆奪目耀眼的明珠——詩歌,它的光芒卻被很多教師給忽視了,它的價值也無從體現。
【關鍵詞】古詩教學 初中語文 審美愉悅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49
通觀初中語文教材,詩歌教學被集中安排在課內詩詞單元25首,課外古詩詞背誦60首,其中新課標推薦背誦的篇目34首。這些古詩詞部分多樣性地安排了唐詩、宋詞等各時期的經典篇章;所選詩歌系統地展示了中華上下千年的詩歌菁華。那么,怎樣教詩歌,才能讓學生既能體味到詩詞數千年人文積淀的博大厚重,傳承燦爛的傳統文化,又能感受現當代詩歌的異彩紛呈和美麗嬗變,把握時代變革跳動的脈搏,從而滋養性情、陶冶靈魂、激勵精彩人生、重鑄民族精神呢?
詩歌被廣泛選人語文教材,是詩性的回歸,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歸還要看詩歌的價值在現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體現。關鍵一步還要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去教。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詩歌以其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獨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沖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是味同嚼蠟了。
老師還是那樣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吟詠、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學方法能絕妙地讓學生領會詩歌意境之韻,情感之美,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創造,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
一、巧引故事
喜愛聽新奇的故事是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她們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巧引故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特別在課文導人中巧妙運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蔭》,便講述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生活逸事。詩歌教學中,精選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趣聞,用形象的語言講出來,不但能引起學生注意,而且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愉快活躍。
二、美讀詩詞
古人就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葉圣陶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了,無論興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詩歌教學,十分強調朗讀的作用。詩詞是以語言文字形式出現,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體會字里行間所包蘊的情感?美讀就是一個極好的途徑。通過美讀,能將美巧妙地傳輸。教師要讀出課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語言美,借此感染學生。朗讀要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催人動情。例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時,用豪放、激昂的語調進行了“美讀”。在范讀過程中,教師完全融入詞中的境界。讀到最后兩句,并輔以動作,展示詩情。大氣磅礴的力量震撼學生的心靈,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一番美讀,學生獲得了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
三、點綴音樂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本身就與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代詩詞都能配樂歌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胡兒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長恨歌》”,便足以證明。在詩歌教學中,用音樂點綴,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于是教學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進音樂的殿堂。帶領學生欣賞內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師生一道聆聽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滿西樓》。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優雅的詩詞中,完全迷醉于空靈的音樂中。一曲音樂勾起學生對詩美的無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瑣的講解不知好多少倍!還可以經常在朗讀時,用樂曲搭配。
四、再現圖畫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圖畫能夠運用色彩、明暗、虛實等手段給人以直觀的印象,讓人的視覺器官得到審美愉悅。可以說,詩畫相通,一首首詩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在詩歌教學中,教者將詩歌內容轉化為一幅幅圖畫來輔助教學,這對學生理解詩意,欣賞詩美大有益處。教學李白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紛紛拿起畫筆,創作了許多幅圖畫。其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和“公然抱茅入竹去”這二幅畫非常逼真、生動。
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隨著畫面流動,視覺感官獲得審美愉悅,啟發了學生的想象,也讓學生充分感受了詩歌的情境。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便就不言自明,一切均在圖畫中。借助圖畫再現情境,使學生迅速立體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時還培養了美感。
總之,詩歌教學要注重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多一些聲情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聯系一些自我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多角度、多層次地引領學生欣賞詩美,陶冶性情,并注重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讓詩性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真正的回歸,把美的種子撤滿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