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萍
【摘要】網絡教學是現代網絡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是思政課現代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突破。梳理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的基本訴求、意義和建設思路,有助于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增加思政課的教育信度。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
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實踐中,網絡課程有兩種:一是遠程教育的網絡課程,主要適用于電大教學,另一是高校網絡課程,主要應用于高校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
一.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的基本訴求
網絡的進步,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思政課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深入,推動思政課必須變革原有教學模式。
1.國家教育改革的需求
我國的網絡課程建設源于教育部《關于實施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的通知》(教高司【2000】29號),后又有一系列部委文件涉及到網絡課程建設。2008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提出把思政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的總體要求。要求在課程教學體系全國統一的前提下,通過多種途徑,探討多種方式,構筑教學新平臺、拓展新空間,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絡教學陣地。思政課網絡教學的建設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2.思政課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需求
長期以來,思政課課堂教學劣勢日益凸顯:第一、課程受重視度差。在高校,一些人心理認同是重視專業課,輕視公共課,尤其對思政課存有偏見,認為思政課大道理,喊口號,不用講就明白。第二、思政課教學方法陳舊。思政課一直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滿堂灌,即使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僅限于ppt和視頻簡單播放。思政課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感到乏味,不能直接解決現實需求。另外,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從義務教育一直延續到高等教育,產生厭煩心理和審美疲勞,由此,學生學習態度消極,為了獲得學分迫不得已而上課,遲到、曠課、睡覺、玩手機等溜號現象出現。面對這些問題,急需尋找對策改變教學困境。
二.網絡課程建設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網絡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大學生對網絡尤為青睞。思政課因課程性質和特點更需要網絡的支撐,在信息化教學改革中網絡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意義重大。
1.網絡課程能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師適應網絡背景下教學改革的能力
網絡課程建設,首先必須建立網絡教學基地,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參加網絡課程基礎知識的培訓和學習,掌握基本的網絡技術,這是做好網絡課程建設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師必須根據教學計劃,以全新的視角有針對性大規模收集資料,整合教學資源,重新規劃教學環節,這也是網絡時代對教師的挑戰。教師只有全情投入工作,總攬全局,培養宏觀和微觀的操控把握能力,這樣,既有利于課程建設,又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2.網絡課程建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網絡課程教學開拓了學生視野,教師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教師的任務是在網絡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與教學相關的思想性強的豐富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思考和分析。學生利用網絡課堂平臺,大量瀏覽資源,平等溝通交流,合作學習,提升知識運用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實現。
3.網絡課程建設有助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網絡課堂,學生瀏覽豐富資源,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傳統思政課課堂教學,只能傳授基本理論,涉獵課外資源受限,輔助內容的學習,教師只能為學生提出參考書目,學習效率不高。而網絡課程資源是共享的、無限的,符合學生上網瀏覽的習慣。學生可以無限享用資源,并在瀏覽中有所感悟和認識,師生隨時參與課程專題討論、交流,答疑、作業和測試也均在網絡完成,寓“讀、思、問、答、辯、寫”為一體,教與學達到高度統一。
4.網絡課程建設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思政課本身是一門思想性、教育性和針對性比較強的課程,與學生思想和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相連。通過網絡在線學習,可以隨機反饋學生學習狀態和需求導向,教師隨時追蹤各個環節,不斷地調整教學戰略,完善資源信息,把握平臺和諧,提高教學效果。
三.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的主要思路
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是思政課網絡課程建設的載體。登錄虛擬網絡平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師生溝通交流,充實思政課課堂教學,還可以提供遠程教學平臺。
在建設過程中,針對思政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可以設計為:
1.網站導航具體清晰
網絡導航是師生登陸平臺,實現網絡學習交流的關鍵,設置內容要一目了然,清晰醒目,介紹網絡課程板塊名稱、具體內容,為學生提供方便。
2.教學內容詳實豐富
為了讓學生能夠學習該課程的相關知識,可以設計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個人資源、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和課程管理等欄目,欄目中包含了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和教學視頻等教學指導性文件,讓學生總體了解課程信息。同時,也可以設置資源鏈接,為學生提供遠程學習條件,提供新聞媒體相關資源,豐富課程教學,擴大學生視野。
3.題庫建設形式多樣
題庫建設要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按照教學專題,每一專題分類制作多套試題和試卷,可以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個部分。主觀題包括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的調研報告等,客觀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和填空題等形式。
4.學習方法自主靈活
學生在網絡以自學為主。學生隨時按照學習路徑進入該課程學習,并且可以與教師遠距離交流互動。學生隨時關注課程通知,跟進教學進度和要求,自覺完成各項任務。學生隨時可以查詢各項成績,調整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講話【Z】.2007-01-24.
[2]李桂英:網絡課程建設之反思——以我校《行政法學》課程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