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關洪
【摘 要】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過程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能力培養,教師要有學習的主宰轉變為平等的“首席”,要改變評價方法,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教師觀 課程觀 學習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079
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要由學生學習的主宰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學過程要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能力培養。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實際,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變評價機制,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助推器,使數學教學真正成為一個師生互動、相互促進、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習積極性
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可以很快的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把學生帶進數學知識的海洋。在數學課堂教學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從開課到總結的各個教學環節,好的開講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使他們的情緒進入亢奮狀態;好的收尾能激起學生的遐想,把他們積極的探索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而優化好中間環節的教學情境,則會使教學顯得張弛有致、情趣盎然。
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借助語言、故事、問題、多媒體、游戲等,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活動中開展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并在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同時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開展合作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三種學習方法之一。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的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學習主要是:聽講—記憶—練習,基本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
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比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嘗試問題的解決。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評價、傾聽、激勵,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應該堅持做到“3個不”:學生自己能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三、是積極學習的保障
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做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探索,并自主得出結論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程參與。
四、用發展的評價觀評價學生
傳統的評價觀只關注結果,以學生的學業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側重于評價的甄別、篩選和批判性功能。而發展性評價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評價體系,體現了我國素質教育對課程評價的要求,符合國際評價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它的功能是促進和激勵學生的發展,提高和促進教師的教學。
已有的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以學生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科成績來評價,評價方式呆板,不利學生的發展。而新課改要求在評價學生時,不是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要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評價方式要科學、全面、客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具有多樣的評價觀,通過多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從靜態的、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轉為動態的、多維的、發展性的、激勵性的評價,從注重智力的評價轉為注重多元功能的評價。必須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的前提下進行評價,多用激勵、鞭策的語言,少用簡單、生硬、粗暴、結論性的語言。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數學教學成為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實現教學取長和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