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要】新課改以后,“高效課堂”成了眾多教師孜孜不倦的教學追求。數學,一直都是令部分學生感到畏懼的學科,其教學效果更是堪憂。如何構建高效數學教學課堂,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文以小學數學為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做說明和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游戲情境 發現與展示 實踐意識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32-02
小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抽象性和邏輯性的數學知識。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沒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枯燥乏味的數字符號、概念法則、規律理論等,很難真正使學生產生興趣。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作為一名現代化教師,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采取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詳細說明和闡述:
一、創設游戲教學情境,變學數學為玩數學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是學生初步接觸和學習數學的開始階段。而我們的數學課本有很多枯燥的概念和繁瑣的計算,對于愛動愛玩他們來說,無疑是痛苦的。因此,我們要盡量通過設置游戲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由學數學變為玩數學,引導學生在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的同時掌握數學知識。融數學知識于游戲,就能使學生精神百倍、興趣盎然,既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擺脫抗拒心理,又能獲得成功的樂趣,變得喜歡學數學、熱愛學數學。
比如,在教學《認識方向》時,我設計了小朋友喜愛的捉迷藏游戲,以和方向娃娃捉迷藏的游戲導入。不僅復習了平面圖中辨認方向的方法,還活躍了教學氛圍,還很輕松遷移到了學習較難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去。創設良好的游戲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學而不厭,使教學事半功倍。
二、給學生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勇于展示的心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孩子去觀察發現。一旦有了觀察、發現的習慣,孩子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會主動地去探索、尋找數學的奧秘,從而學到更多書本之外的知識。都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學,其實,我覺得更是為了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比如,在《認識線段》第一課時,教材上有這樣一道題:4個點,每兩點之間連一條線段,能連幾條。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線段,教材中只要求孩子不遺漏、不重復的連線,再數出線段即可。而平時有了善于觀察、探索的習慣的孩子,在我通過課件整理了孩子們的連線過程后,就主動舉手發言:我發現4個點能連的線段條數是3+2+1,加數從大到小依次少一。這個孩子的發言成為了這一堂課的亮點。而正是由于他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勇于展示的心,才帶著其他學生一起學到了書本之外的更多知識,這樣就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過去,我們把教學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使得學生缺乏實踐活動的意識和自主探索的機會,空有理論知識,卻不能運用、實踐。這樣的學習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高效?我們班上的孩子有一句口號:不知道,玩一玩。這里的玩,其實就是一種實踐。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帶上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實踐。既能使他們體驗到數學課堂的豐富多彩,也能探索出實踐活動中內在的、規律性的本質屬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意識。
例如,在教學《認識方向》時,我在教室內的四面墻上分別貼了東南西北四個字,帶著孩子們做各種有關方向的游戲,在游戲的同時不斷強化他們的實踐意識。課后,孩子們遇到一道興趣題:木木面向東站立,先向右轉兩次,再向后轉,這時,木木的左面是什么方向。這時,他們毫不猶豫的站起來,按照題目要求一步一步的調整方向,答題正確率遠比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高得多。
四、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價值。
一直以來,數學教師的教學幾乎都是以教材、教參為依據。雖然這些知識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而與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使學生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因此,我們應該讓課本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除了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以外,還要指導他們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內容時,在學生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以及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之后,我就要求學生在周末或者放學之后,自行到超市購物,并將購物所用的錢、付的錢、找回的錢進行記錄,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讓學生體驗簡單的購物活動,也使學生初步體會了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而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同樣也提高了孩子對數學知識掌握程度。
總之,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繼續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積極研究各種符合小學生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的教學策略,使數學課堂在我們的正確引導下,獲得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學效果(即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