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黎
【摘要】隨著我國大學教育整體水平的持續提升和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如何培訓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文從對大學生職業能力進行簡析入手,對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能力 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89-02
在我國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其職業能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大學生職業能力的進步離不開相關培訓的有效支持。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對于如何培訓大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能力簡析
1.全面發展的能力
全面發展的能力是大學生在就業時所應當具有的能力之一。通常來說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界定主要包括了其在某一職位上所具有的競爭能力,這一能力應當包括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協調工作的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自我的能力。除此之外,全面發展的能力還應當包括捕捉篩選信息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的能力,具有這些能力的大學生在進入企業、走入社會后將會更好的掌握職業技能,并且更加便利的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2.職業定位的能力
職業定位的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應當具有認識自己興趣和職業愿望的能力。在進行職業定位的過程中,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應變創新能力,能夠為大學生的職業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發展動力。因此這意味著高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在職業定位與持續發展能力上。另外,職業定位的能力還包括了有選擇的接受能力,這樣可以讓大學生在未來的職場生涯中做到事半功倍,并且還能夠為大學生未來的職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3.適應社會的能力
適應社會的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應當具備和社會環境和諧相處的能力,這首先體現在大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還應當能夠承受壓力和挫折,并且愿意與人合作與此同時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的狀態。除此之外,適應社會的能力還體現在應變能力上,擁有這種能力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上出現的變化,并且還能夠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快速判斷并采取合適措施以應付事態變化的能力。
二、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
1.提升教師素質
提升教師素質是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的基礎和前提。在提升教師素質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明白這一工作是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根本。除此之外,在提升教師素質的過程中,高校應當積極鼓勵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并且承擔科研項目與此同時參與技術革新與改造,從而能夠以多種形式和手段促使教師提高業務和教學水平。另外,在提升教師素質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注重邀請企業參與、開發學校的教學工作,特別是一部分課程要按企業需要設置,由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來承擔這部分教學任務更加適合,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水平的有效提升。
2.開展校企合作
開展校企合作對于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工,高校應當理解校企合作是企業鍛煉并且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基地。除此之外,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注重選擇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能完完全全運營的企業,而不是單純的選擇實訓室。另外,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注重以提供實習為主,產生經濟效益為輔,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效率的持續提升。
3.豐富校園活動
豐富校園活動是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的核心內容。在豐富校園活動的過程中,高校應當理解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加速器。除此之外,在豐富校園活動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注重通過具備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來為培養大學生的創造力提供廣闊的空間。另外,在豐富校園活動的過程中,高校應當注重避免單純強調業務知識的理論性、繼受性、被動性,忽視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和職業素質的問題,最終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可靠性和精確性的不斷進步。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大學教學水平的持續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如何培訓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高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合理的培訓,從而能夠使其在進入職場與社會后能夠更好地發展自我。
參考文獻:
[1]鄭惠虹.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 2009(23):132- 134.
[2]張梁平.BTEC 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特色探析[J]. 職業時空,2007(11):22- 22.
[3]高清林.基于終身教育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9(11):154- 156.
[4]高海霞,王清華.從高職院校看校企合作標準[J].職教論壇,2009(12):17- 18.
[5]胡云斗. 如何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2):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