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為適應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也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通過我國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師引入、培養及考核機制相比較,對我國目前技工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教師引入 培養 考核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06-01
南洋理工學院直屬新加坡教育部,是一座先進設施與設備齊全的“教學城”,在是職業教育上,其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上值得學習和借鑒。現就目前我國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師引入、培養及考核機制相比較,對我國目前技工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談幾點看法。
一、我國目前技工院校師資隊伍現狀、教師選用及考核機制
各技工院校目前正在積極地推動“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建設,但還沒能達到其內涵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追求高學歷。為了體現“高”字,新教師要具有本科甚至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而對教師的企業背景往往不作要求或要求不夠。二是教師觀念守舊,與企業的聯系較少。三是欠缺企業經驗的教師同時也缺乏創新能力,不具備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理論和實踐是脫節的。目前以“德、能、勤、績”為主要考核標準的績效考核,考核結果缺乏有效的反饋、考核內容不夠健全、考核指標不夠完善,達不到激勵員工的作用。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師選用、培養及考核機制
南洋理工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學畢業和高學歷,但要求教師要有五年以上企業經驗,即從事項目開發的能力。每年安排20%的教師不上課,專門承擔企業項目開發,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為校方提供先進設備、研發資金和教師實習崗位,教師通過企業實踐獲取當前市場專業的新技術、新技能、提高自身研發能力;校方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解決技術難題或設計開發項目和產品,實現校企雙贏。學院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分級對教職員進行單向、垂直考核,考核內容為工作態度、教學和項目開發水平、教學工作表現等,年終花紅是對教師一年表現的評價體現。
學院強調人力資源是學校最大的資本,要“以人為本”,要求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事務;鼓勵教師之間、各系和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希望“職業無‘貨架壽命”,積極的培訓和項目開發來保“鮮”;為教職工創造“和諧工作環境”,發揮出每個人的潛能。
三、針對目前技工院校師資建設現狀提出的幾點設想
師資隊伍建設是技工院校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正確看待當前技工院校師資隊伍現狀,理性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1.出臺技工院校教師準入細則。
行政部門或進一步立法規定技工院校教師的入職資格及要求,尤其是對專業教師的企業工作經驗應該提出明確的要求,同時擁有企業和教學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其薪酬應高于單一背景的教師。
2.明確教師企業實踐的時間及目標,監控教師企業實踐的成果產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有一句俗話叫“不能買的,咱就自己造”,也就是說教師無企業經驗是既定的事實,學校可通過自身培養來豐富、積累教師企業經驗。借鑒此做法,各技工院校可制訂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一線進行專業實踐,特別是未經過實際工作鍛煉的青年教師應在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參加為期半年以上的專業實踐。學校制訂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檢查與考評細則,要求教師通過深入企業實踐,了解企業文化、崗位設置、崗位職業能力,根據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把其轉變為教學任務,開發和編寫校本教材,加入與之相聯系的內容。
3.加強政策導向,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帶動教師培養。
建立企業運營發展與企業責任義務相關聯的長效機制,如企業承擔社會職業培訓任務、校企合作等與企業等級評定、責任制、稅收等相關聯,改變校企合作當前學校一頭熱的局面。校企合作過程中,能力強的教師,創新能力也強,能幫助企業解決或簡單或復雜的難題,甚至是參與到企業項目、新產品研發等實際項目中,從而達到深度合作,校企雙贏的目標。這種校企間的緊密合作將使得教師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真正做到“用最新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為未來服務”。
4.優化教師培養、激勵機制。
要使教師不要像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樣,僅有很短的保質期,也就是南洋理工貫徹的“無貨架壽命”宗旨。學校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將教學、生產與新科學、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和應用緊密結合,通過產學研結合提高教師科技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教師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指導社會調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教學等活動中,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通過教學項目、競賽項目、科研項目等使得不同學系間的教職員通過輪崗、轉崗聯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進行交流,實現“無界化”合作,促進學校教職員間、團隊精神和跨部門工程項目的開發,從而提升、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
5.教師評估從傳統的工作量、績效評估轉化為多元評估。
由于技工院校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特殊性,因此在評估時,不單要看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教學成績,更重要的是評估學校在課外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這更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采用工作量、教育效果、教學成績、教研成果、企業實踐、競賽項目、企業項目等多元化評估十分必要。
作者簡介:
戴潔英(1983年12月-)、女,廣東省陽江市人、陽江技師學院、陽江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電子商務講師、管理學學士學位、職業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