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瀟
摘要: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二十世紀西方設計領域相繼出現的兩大流派。后現代主義風格強調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通過借用歷史風格來增加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同時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特征。在后現代藝術思潮看來,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帶來的主要弊端是用同一種方式對待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人,從而忽視了民族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面對經濟新常態,亟需從傳統文化中去粗取精的同時,又要設計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設計產品,要成為在未來世界設計領域中具有前瞻性的設計大國,與之同時也有本國文化特色。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文化內涵;民族特色
一、后現代藝術思潮的生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過后大量工業化產品開始批量生產,伴隨著科技發明的突飛猛進大規模的機器得到了應用,與之同時生產力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類工業技術飛速發展,對西方歐美國家原有的階級關系、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以包豪斯為代表,主張以理性主義為出發點,以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為前提,現代主義強調一種以客觀的物性規律來決定人的主觀的人性的規律。包豪斯的出現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重視產品的功能性,產品造型簡潔,剔除多余裝飾,提倡設計品的功能應居第一位,而形式第二,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則成為許多現代主義者進行設計和創作的依據。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弊端初現,設計師們試圖通過回避機器,甚至反對工業化來尋找新時代的設計方法。受到當時歐美各個國家大眾文化的影響,對現代主義風格的反叛和揚棄在后現代主義中得以體現,后現代主義風格主要強調設計應具有歷史的承載與延續。設計師在不斷探索中對造型提出創新,突顯設計產品的情感性,不單單是形式感的創造,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讓產品與人聯系更加密切,有時也會運用新的手段將古典元素與現代符號加以融合,以創造一種傳統與現代的演繹,重現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對生活的隱喻。
二、后現代藝術中工業設計的發展狀況
后現代主義并不能單純的以設計作品產生的時代來界定為后現代主義的標準。因為它不是單一的風格,而是對某一創作主題和創作形式都有顛覆性的新思維,在這種新的思維下所創造出來的風格也是不拘一格的,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材料的運用,都有它的獨特性,因此要表述各創作領域的后現代狀況并不容易。
在這樣的后現代狀況下,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例子。一個名叫“工作室65”的設計小組,設計的一只通過模壓發泡技術成形的椅子,他們設計的這款椅子融合了古典主義與波普風格,體現出了古希臘藝術與后現代藝術兩個不同時期文化的完美結合。與此同期之后,文丘里設計的一套咖啡具也融合了不同時代的設計特征,充分體現出了后現代主義所宣揚的“復雜性”。意大利著名建筑師羅西也為阿萊西公司設計了一些“微型建筑式”的產品等等這些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產品都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征,各有特色,不受之前的風格所影響,通過借用歷史風格來增加設計的文化內涵,同時又反映出一種幽默與風趣之感,即強調設計的隱喻意義,但又刻意忽視產品本身的功能性。這些設計風格與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理念大相徑庭,因而又被稱為“反設計”,后現代工業設計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試驗性的,它們代表了這一時期的前瞻性和時代特色,并且它們對工業設計和理論界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給后人以新的啟迪。
在后現代藝術的影響下,設計者開始對功能有自己的全新認識,即產品的功能性不是絕對的,產品本身是具有生命的。產品功能性的體現不單純是器物的物性,還有產品所承載的文化性及精神性。產品不僅要有使用價值,更要表達一種特定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內涵,使設計成為某一文化系統的象征及符號,自然而然的表現出各種賦予個性的文化意義,派生出關于材料、裝飾及色彩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觀念。
三、后現代藝術中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
設計者設計的產品,其結構、造型,還是色彩、裝飾都會深深融入時代的特質,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而設計作品不僅寄托著設計者的情感,還賦予傳遞信息的功能,成為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媒介,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當代人們的需求。設計者通過設計的產品技術標準和功能需要為尺度,承載其設計者想要表達的一個意識形態、社會哲學思想和復雜的文化現象,通過物質的方式來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各種設計思潮的出現及發展都是順應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潮流,現代主義設計的出現及發展基礎是在滿足了當時歐美社會思潮、生產力的發展和工業化大生產及廣大人民生活需要之上的。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帶來的弊端往往是死板、盡力排除個人特征,不斷嘗試用同一種方式對待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人,將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進行拋棄,用簡單機械的方式,把原來傳統、自然合為一體的都市環境變成刻板沉悶的人工世界,琳瑯滿目的鋼筋水泥讓歐美各國的城市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并且伴隨工業化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污染。
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設計者單純追求功能性已變得落后且不合時宜,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設計師們開始宣揚文化多元論及其差異性、開放性與變異性,強調設計的鮮明性、使用者的個性以及民族特色,而在后現代主義設計中又不僅表現出古典的回歸還與當今時代的融合。當前我國經濟狀況進入到了一個新常態當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轉型升級,單純簡單的滿足功能性而無美感、無特色的產品是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是難以維持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工業設計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是促進我國經濟騰飛的引擎之一。我國擁有幾千年歷史,傳統工藝的造型、裝飾作為一個寶庫,豐富的民間工藝品也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料為設計者在設計和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我國有大量的傳統藝術資料可以加以利用,一些民間和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比如刺繡、剪紙、蠟染等裝飾圖案可以為我們現代設計的作品增光添彩。只要我們在工業設計中注意從傳統中去粗取精,與當代一些新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現象相結合,推陳出新,設計出獨具民族特色的設計作品,在打開國內市場的同時與國際接軌,不再是制造大國,而是創造大國,在融合與創新中走出自己的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1]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周哲.正在崛起的亞洲工業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