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舉
摘要:城鎮化是人類社會將人力、資源、財富聚集的最有效形式,通過城鎮化的發展,不斷促使人類更新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提高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但城鎮化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城鎮污染越來越嚴重,城鎮生態越來越脆弱,居民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同時,由于城鎮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引起以豫西地區為代表的一批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受到一定制約,如何跳出“資源陷阱”,轉變原有的發展模式,探尋一條新的、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關鍵詞:生態文明;城鎮化;發展;思考
一、生態文明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是立足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格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一個理論創新。城鎮化是產業升級與各產業間協調發展的城鎮化,要擺脫之前工業發達、服務落后、農業原始的發展模式,形成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共同發展、互為支撐的新型城鎮體系。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更新城鎮發展觀念,重新規劃城鎮建設發展目標,發揮工業帶頭、服務引領、農業保障的各自優勢,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促進工業和農業共同的現代化。
城鎮化的發展要進一步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共同發展,不僅要完善符合城鎮發展的產業結構,還要通過結構的調整轉變城鎮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從城鎮發展規劃開始,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上植入生態文明的建設思想,要用政策的、法律的、道德的方式貫徹好生態文明的建設方案,通過引導城鎮居民合理消費模式,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合理制訂城鎮建設發展規劃,起到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對生活、工業相關污染物的達標處理和排放,對水資源、綠地資源、空氣質量的嚴格控制,改變城鎮破壞式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趨勢。
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城鎮是遵循發展規律、順應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順應民意、體察民情、符合民心的又一戰略思想,進一步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施,保持了資源儲備優勢,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對提高城鎮的發展水平,增強城鎮綜合競爭力有較大幫助,城鎮的發展更將惠及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鎮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無窮動力。
二、城鎮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需要用生態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一)人口快速聚集與城鎮發展緩慢的矛盾
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2.45億人,其中近90%的人口流入東部地區,但隨著經濟形勢發生的變化和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吸納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流向東部地區的人口將有所減少,回流到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將逐漸增多。近年來,豫西地區借助中原經濟區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協作發展區的有利條件,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促使城鎮化發展不斷登上新的臺階,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44.25%上升到2014年的48.6%,市區常住人口逐年攀升超過30萬人,城區的公共資源略顯不足。
城鎮化作為國家戰略實施之后,在不斷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同時,城鎮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擺在各級領導面前。由于多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我國大部分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略顯滯后,更由于人口的不斷集中,造成對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逐年增加。豫西地區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搞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聚集、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造成城市道路較為擁擠,也消耗了較大的教育、文化、衛生、通訊、電力、供水等資源。一方面城鎮居民不斷享受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便利,享受城鎮化進程帶來各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城鎮居民不斷要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平,抵消人口增加所帶來人均公共資源占有的下降。
(二)生活質量需求與資源嚴重短缺的矛盾
當前,大部分農民對未來的生活希望充滿著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這就造成每年有超過1000萬農民加入到城鎮化進程當中,成為城鎮中的一份子。新增的城鎮人口,必然要消耗原有市民享受的生活品質,而原有生活品質的提供就會受到一定的挑戰,特別是在空間、水資源、環境等方面影響較為突出。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有缺水現象,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缺水較為嚴重,造成城市周邊水資源開采量超過補給量,繼續加大開采力度將會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對相關開采區的樓房地基等有較大影響,甚至還會形成地陷。同時,城鎮化的發展帶來的水污染問題又進一步困擾著水源的選擇,缺水城市中一部分就是因為城市所靠近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水源無法使用而造成的缺水。同時,城鎮化的發展,促進機動車輛數量激增,家庭轎車、摩托車普及率逐年攀升,由于車輛數增加過快,道路建設速度較慢,道路資源配置日益緊縮,致使車輛擁堵現象日益嚴重,從而使得PM2.5等空氣污染問題進一步惡化。同時,人口的增加對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提高這些方面的建設水平和適應能力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造成在一定時間周期內這些資源的短缺,進而成為阻礙我們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水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瓶頸。
(三)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污染加劇的矛盾
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齊頭并進促進了財富的聚集和城鎮的繁榮,但聚集和繁榮的背后又加劇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城鎮周邊大多開設有工業企業,其生產對城鎮又造成了一定的大氣、粉塵污染,個別工業企業廢渣、廢液的無序排放,使得當地的水體、土壤、空氣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豫西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迅速,GDP水平不斷提升檔次,人均GDP達到47664元,成為河南省第二并在中部城市中處于較高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優勢非常明顯、發展后勁十足,所依托的能源、鋁工業、煤化工、有色金屬綜合利用及深加工等產業污染相對較重,中金集團、中國鋁業、義煤集團等的大型資源型企業及附屬產業鏈業已形成,礦山開采、工業污水排放、粉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較為嚴重,能源消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提高。截止2011年底數據顯示,豫西地區以0.09元/立方米的資源環境效率排名位于全國倒數第十;工業煙塵排放量以64163噸排名全國第六,遠高于全國19814噸的平均值;綠色經濟指數更是以0.0172排名全國倒數第十,遠低于0.2062的全國平均值。豫西地區的靈寶地區的鉛污染和義馬地區的鉻渣污染,曾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此豫西地區政府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大力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盡快形成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布局科學、產業發展集聚的現代工業體系,對產業政策導向的把握準確,積極關停并轉了一批國家產業政策所規定的項目,積極引導產業升級換代,這期間共關閉取締污染企業67家,限期或停產治理污染企業167家,還市民一片綠水青山。
三、建設生態文明城鎮的基本特征
(一)和諧發展特征
和諧發展就是要改變工業文明時期提出對自然的戰勝、主宰和統治思想,更要改變發展過程當中人與人矛盾對立的現狀,體現人文關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摒棄工業發展時期形成的“人是自然的最高立法者”的有關思想,把全社會的思想從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當中,既要保障人的發展,更要兼顧自然的平衡。
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態城鎮的建設當中,第一要解決是人的發展的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注重人與人關系的良性互動,改變人與自然關系的惡性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人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改善人與人的關系,緩解發展中遇到的資源、環境問題,解決之前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更重要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積極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發展過程中人與人產生的矛盾,讓城鎮形成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
(二)生態發展特征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的發展是伴隨著對資源的掠奪式開采和對環境的毀滅式破壞而進行的。我國因之前工業化不夠發達,污染問題并未引起高度重視,但隨著90年代承接西方國家產業轉移和自身發展速度加快的影響,對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甚至出現了將廢氣、廢水、廢渣不經處理直接排放的典型案例,造成城鎮周邊生態環境壓力巨大,對城鎮的發展和城鎮居民的健康產生了較大威脅。
在我們今后的城鎮化建設當中,就要求我們在生產生活過程當中,把生態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對高污染、高能耗的建設項目要嚴格管理,不是必要的項目不建設,必需的項目要加快升級換代,從源頭上減少其污染,從工藝上降低其能耗,同時,通過技術的創新,產業的升級,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減少單位產品的能耗,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加強教育引導,讓城鎮化的市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展垃圾分類處理,最大限度的挖掘可利用資源,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小事做到節約資源、能源。在農業發展方面,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使用,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推廣節水灌溉,讓農業生產與工業技術相結合,使生態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三)理性發展特征
各國在評價發展水平高低時經常使用GDP作為衡量標準,這一標準過分夸大了經濟價值的作用,而忽視了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等相關標準,造成世界各國特別是我國評價地方發展能力高低、發展速度快慢的時候,對經濟總量過分要求,使各地盲目的為增加經濟總量而發展經濟,造成了一窩蜂上馬項目、技術較為落后、環保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通過經濟杠桿盲目刺激和鼓勵消費,造成消費攀比心理、消費品過盛、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等諸多問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缺乏理性的投資和消費理念,對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有一定阻礙作用。
通過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理論,在建設新時期城鎮化的背景下,我們要從自身做起,真正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摒棄不良消費文化,適當追求物質享受,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對資源的過度需求,對整個社會服務的不良占用。我們還要在以GDP衡量發展水平的同時,增加綠色GDP衡量指標,充分考慮資源的、環境的、社會的GDP成本,進行相應的比較分析,改變經濟增長指標為主的現狀,凸顯人文關懷,保障經濟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等的良性共同發展。要確保經濟發展速度不降低,不斷提升公眾滿意程度;要保障經濟發展的總量逐年增加,不斷提升積極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要支持城鎮化建設加速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發展水平;要改善現有資源環境現狀,不斷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