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善濤
【摘要】審美活動是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一以貫之的主旋律之一。當代美術教育在完善發展人自身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的著眼點應以傳統的、民族的文化精華為主,在此基礎上,審慎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有益的養分。筆者認為美術教育亦應從“知”“情”“意”“行”四字入手。
【關鍵詞】審美活動;美術教育;危機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創造了人類文化藝術史上輝煌的畫卷。它是歷史長河中人類社會一以貫之的主旋律之一。這也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的文明標志所在。
唐代張彥遠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由述作。”這種觀點主要側重于藝術的政治及道德的教育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認識能力及審美視野能力的提高擴大,藝術的美育作用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使藝術修養成為人類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方面。杜東原說:“繪畫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恍惚變換,像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近代美術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是看到了美術教育作為塑造完美人格的積極意義,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之論斷。
但是,當代美術教育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科技的進步,經濟觀念的沖擊,在給人類帶來豐厚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深刻的精神危機和隱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擴大推行,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思潮不斷涌入我國。一些低俗的現象被青年人所推崇,于是我們的美術教育似乎又偏離了原來的方向。好像藝術突然間失去了起碼的標準,令人堪憂的是,在美院許多大一新生就不屑于基本技能及美學常識的訓練學習。在他們眼里,什么傳統、名家、經典都“俱往矣”,數風流大師“還看今朝”。很多人不但失去了審美方向,而且以犧牲藝術自身價值為代價,以強烈極端的方式褻瀆著神圣的藝術,導致“審美”向著“審丑”大靠攏,走入“泛美術”的境地。
鑒于此,放眼長遠的健康的美術教育就是擺在每個美術教育者面前的嚴肅問題。我國的教育綱要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陣地,也是重要途徑,所以,美術教育搞得好與不好直接關系著國民審美教育的成與敗。回顧歷史,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完善人格的理想總是在藝術健康、輝煌發展的時代里得到最充分的體現。例如:古希臘人身心的健康和諧,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全面發展,都與其藝術的繁榮發展密切相關。文藝復興杰出畫家達·芬奇幾乎無所不能,米開朗基羅涉獵廣泛精深,從這點來看,美術教育(審美)在完善發展人自身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就是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書畫也是人格修養的重要體現。雖然書畫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它亦能訓練培養“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凈化“澄懷味象”的心靈。
當然,我們的美術教育應以科學性為前提,既要有明確的健康標準,又要有一個開放的體系。因為真善美和假惡丑是旗幟鮮明的一對范疇,所以美術教育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應是明確的,不能含糊。此外,因為美的內容和形式又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因此,它的標準性應是開放的范疇。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能夠欣賞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人性”基礎或“人文”基礎。追求真善美和對生命的觀照、感悟、體驗,就是人類的共性,不管體驗和追求的方式有多大的區別,都不可能否認這一點。“審美教育的全部著眼點是感性的人。在感性層次上,激發、誘導、發展人的各種本質力量。審美的人,絕不僅僅意味著在藝術上有特殊資質或藝術感受力敏銳。它是一個具有人的本體論意義的概念……這是一種要求完美,要求統一性,要求一個活的生命存在的態度,同時也是一種把握完美,把握統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能力。”
這里說的“人的本體論意義的概念”指的就是人類追求真善美,不斷自我完善人格的人性美。從形式上來說,我們可說這是東方的藝術,那是西方的藝術,但從實質上來講,藝術沒有國界,它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和天質,違背了這一點就會走向反藝術、反人類、反社會的死路上去。
當代一些畫家不去認真鉆研藝術的奧秘,心性浮躁,在“與世界接軌”旗幟的掩護下,認為“撿拾”一些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垃圾”,甚至不惜犧牲民族尊嚴,去換取西方老板恩賜的“銀兩”,這給很多缺乏辨別力的人造成一種假象——原來他們在國外很受歡迎,其實并非如此。真正去考察過的人都知道,西方人大多數也是冷落所謂現代藝術的,即使去看也是出于好奇,走馬觀花罷了。真正令人駐足、流連忘返的仍是那些透射著人性美的傳統經典藝術品。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形形色色的流派“生快死早”的現象恰恰證明它是沒有生命力的。西方對中國后現代主義追隨者的“包裝”是文化殖民主義行徑的表現,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不然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藝術本體,還會失去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藝術的生命固然在于原創性和不可重復性,但萬變不離其宗,藝術創作的自由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總得有根線牽著,不然半尺也飛不起來。我們大都注意贊美青勝于藍,而疏忽了出于藍的道理。我們應該明白藝術創新有著廣泛自由的同時,仍然受著自身規律的束縛。溫故而知新,我們不能拋棄傳統,一切美術現象,都是特定文化的見證。對此,孔子論得好:“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里孔子指出,藝術活動應以“道”為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參照,不可無序亂搞,否則就“不知其可”,連瘋子都可以做藝術家了。
美術教育應以人為本,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人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我們不能脫離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談美術教育,“甚至最有創造性的天才也不能逾越在其誕生之日就為他確定了的一定界限。不是一切事情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特定的思想只能產生于發展的特定的階段。”
因此,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著眼點應是傳統的、民族的文化精華。在此基礎上,審慎地接受外來文化中有益的養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從民族性到世界性應具備的條件:1.適應普遍人性;2.符合共同審美情感;3.體現時代精神。不具備這三個條件,妄稱世界性的民族性只能陷入文化保守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的泥坑而不能自拔。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說明這一點,舊中國女人的“三寸金蓮”可謂最具有民族性,難道能說這種反常、扭曲、變態的東西具有世界性嗎?同理,外來文化也絕不能等同世界性。所以我們所說的真正的民族性是以世界性為前提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利用世界性普遍的真理,去克服民族性中的“怪胎”,使我們的民族性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談到此,我們對美術教育的實質狀況、態度、標準有了簡括的認識。如何實踐取得理想效果就是不能回避的實際問題了。我認為美術教育亦應從“知”“情”“意”“行”四字入手,只不過重點應放在“情”和“行”上面,這是美術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首先要廣泛利用美術資源,如圖書、博物館、展覽現場等,讓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不朽的美術作品,什么是經典,為什么是經典?要求他們具備辨別能力,寫出認識體會。其次,也就是最重要的方面,培養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能力。讓感性個體的自我在實實在在、豐富多樣的生活中,忘我地去感悟生命的意義,體驗生命的存在。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養抽象概念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是讓情感融于生活和世界中,感驗其中的真味,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情感審美境界。
另外,我們不能只顧審美個性的培養而忽視了美術基礎教育,那樣勢必導致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現象的滋生。美術領域里的一些怪圈現象,正是缺乏美術基礎教育先天不足的結果。應指出的是,美術實踐活動是美術教育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不可也不能輕視。雖然廣義來說,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人都培養成藝術家,但是,嚴格的、科學的專業基礎訓練,卻是通向藝術家的必由之路,否則你將永遠體會不到美術創作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7.
[2]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4]孟軻.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