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玲
【摘要】由于資金問題,許多農村學校無法正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流動人口子女在進入城市前基本沒有上過信息技術課,學科基礎差。另外,由于家庭經濟原因,流動人口子女對電腦接觸少,基礎差,隨著時間的延長,就會產生厭惡學習、害怕學習的情緒。本文對信息技術課上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習指導,幫助流動人口子女改善學習適應性,提高信息技術能力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 信息技術 能力培養
【課題項目】本文系課題《流動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學習適應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15-01
一、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一)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環境差
我國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有較大的差距。而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需要大的資金投入,許多農村學校因此無法正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部分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甚至從未摸過計算機。因此,學校無法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是造成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差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家庭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低
家庭對接受信息技術是否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認同程度影響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基本無法購置計算機,這使得他們從未接觸過計算機,一切要從零開始,學前不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課后也無法對課堂所學進行鞏固和實踐操作,這是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三)學習行為習慣差
流動人口子女也非常愛學習、追求上進,但往往學習水平偏低,這與流動人口子女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分不開的,表現為自控能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馬虎且常常不能按時完成,甚至不催不做,這也是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差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提高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的方法
通過研究分析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能力差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學習指導,幫助流動人口子女提高學習效果,提升信息技術能力。
(一)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個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學生一旦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做事習慣等,他將受益無窮,而課堂的管理也會變得容易。流動人口子女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他們行為習慣差,但是可以在日常學習中改正并養成新的良好行為習慣,個人總結了幾點經驗:
首先抓好第一次。任何事第一次總是令人難忘的,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就從這關鍵的第一次開始,每學期第一節課就提出信息技術課的要求:上、下課排隊要守秩序,進入電腦室要穿鞋套,課前填寫使用登記表,上課時遵守上機守則,課后關閉計算機,整理桌面書本,椅子要擺好……
其次,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和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常抓不懈。比如每次排隊都要強調排隊秩序,課前提醒填寫上機登記表,課后要求關閉計算機并整理好桌面再離開電腦室等等,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習慣。
最后,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和學生一樣上下樓梯靠右走,一樣穿鞋套入電腦室,隨時保持講臺整潔,認真準備每節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教師在學生中的形象都是巨大的,有著無窮無盡的引力,引導著學生去模仿。
(二)小組合作學習
我國古代《學記》有言:“獨學則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已經蘊含有同伴之間相互合作學習的思想,《指導綱要》中也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信息技術的總體目標:“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 流動人口子女信息技術基礎差甚至是零基礎,教師面對流動性強的這些學生無法做到每次都從頭開始補課,也無法一一對他們進行指導,唯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
從三年級第一堂信息技術課開始,對班級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進行一個簡單的調查,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進行搭配分組,將流動人口子女學生盡量均勻地分配到各個小組,使每個小組能力水平相當,要在各小組中指定一個計算機操作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并加強對組長的培訓。每堂課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促使小組內的成員相互幫助,并要求小組成員間的幫助“只動口不動手”,計算機操作好的學生表達和溝通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而基礎較差的學生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小組成員的幫助,及時的解決每個小問題,信息技術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長期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會提升小組成員間的集體感、社會責任感,當有新的流動人口子女進入這個小組的時候,原來的組員會自發的去幫助他,讓新生快速地融入到集體中,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三)分層教學
第斯多惠說過:“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的發展水平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實施分層教學。
首先,要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分層。
也就是依據教學綱要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不同的學習目標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把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合格、良好和優秀三個不同層次的目標緯度。例如三年級《魚兒悠悠》的學習可以分層三個學習目標。合格層次要求學生能掌握曲線工具的操作方法;良好層次要求學生能在合格層次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優秀層次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畫圖軟件的各種工具教師要根據三個目標層次設計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合格層次要求學生能畫出一條魚;良好層次要求學生能繪制三種不一樣的魚;優秀層次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畫圖軟件的各種工具繪制出美麗的海底世界。
其次,要對課堂操作練習進行分層。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定,一堂信息技術課學生的操作時間要占整堂課的70%,所以操作練習在課堂中非常重要。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條件差,課后很少機會進行操作練習,操作能力自然會比城市的學生弱。如果對所有學生都采用統一的要求,則很可能會打擊這些操作能力弱的學生,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操作練習中我很注重分層練習。
比如在三年級打字練習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操作目標:
合格:打字姿勢正確,英文輸入速度(30個/分鐘);
良好:打字姿勢正確,能實現盲打,英文速度(30個/分鐘);
優秀:打字姿勢正確,能實現盲打,英文速度(50個/分鐘)。
再次,要對學習評價進行分層。
正確的評價、反饋是激勵學生有效手段。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所以對學生的評價必然也應分層,而對各個不同的層次的學生也應該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比如:對合格層次的學生應該用表揚性評價,發掘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對良好層次的學生應該用激勵性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秀層次的學生應該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
總之,教好每一個流動人口子女是老師的天職,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讓包括流動人口子女在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掌握良好的信息技術能力是我前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映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2,(6):37—39.
[2]龍麗嫦.小學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白云信息技術教育網.
[3]李春菊.流動人口子女學習適應性的研究.
[4]《基礎教育課 程改革綱要(試行)》.
[5]《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差異教學策略》.中國電化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