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53-02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場所,“構建有生命的課堂”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新型教育理念,而教學的生命力與真正價值在于預設下的生成教學。在課堂上,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會怎樣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將是無法預料的。而且,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豐富和寬松、民主課堂氛圍的創設,學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和活動還會日漸增多。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1]《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實施教學方案,是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2]因此,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讓課堂綻放靈動的異彩,彰顯學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通過課堂觀察后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受教案牽制自始自終在一條安全路線上行走,對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不能很好地把持與整合,并充分合理地選用,從而使課堂缺乏成長的靈氣,學生的個性無法得以張揚。現結合課堂觀察到的學生生成狀態進行剖析。
一、巧用錯誤資源,在讀圖與辯論中凸顯錯誤本質
案例(一):“里程表”教學片斷
師(出示“北京-西安”沿線各大站的火車里程表):保定到石家莊有多少千米?你能畫一畫嗎?怎樣列式計算?
生(匯報展示):已知北京到石家莊有277千米,北京到保定有146千米,要求保定到石家莊有多少千米,就用加法計算:277+146=423(千米)。
師(詫異地):怎么會用加法計算呢?知道了北京到保定和石家莊的路程,應該從277里面減去146,才求到了保定到石家莊有多少千米。你們說對嗎?
生(齊):對!
【觀察思考】課堂生成是學生鮮明個性、探究悟性、思維靈性、豐滿人性的真實反映。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生成,教師不應大亂方陣,繼續朝著預設的方案前進,而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根據教學目標順學而導。這時候,教師的引領便是一點退讓,一個迂回,隨著時間的推移,課堂終究會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景象。“里程表”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舊教材中是以習題形式呈現的,由于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新教材在三年級上冊設立單獨的一課時進行專題講解,并且采用將鐵路圖與里程表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盡管如此,如果教師沒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適時引導學生理解鐵路圖與線段圖,那么,對于學生來說仍然是學習的難點。學生出現錯誤算法,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線段圖,只是為畫圖而畫圖,圖和式相分離。此時,教師不應包辦代替,不顧學生的感受自行講解,而應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在讀懂鐵路圖的基礎上,弄清線段圖中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并將鐵路圖與線段圖聯系起來進行對比觀察,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中發現錯誤的本質所在,即這道題并不是要把146千米和277千米這兩個數合并起來,所以不能用加法計算。也可以在這一錯誤資源上大做文章,放手讓學生進行辯論,得出“從整體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的正確算法。接著,學生在解決第二個問題“保定到鄭州有多少千米?”時的錯誤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鑒于這一難點,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課前對火車里程表等進行調查,自行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也可以研究一下家里汽車每周的里程表數,引起學生對生活問題的關注。有了這樣的基礎,當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就會水到渠成。
二、機智把握生成,在自我比較與自我否定中得出結論
案例(二):“誰打電話的時間長”教學片斷
師:笑笑打電話的時間是多少分?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1:我列出的算式是:8.54÷0.7。
生2:可是,這個算式中的除數是小數,我們不會算啊!
師:你們能不能利用商不變的規律把它轉化成我們能算的算式呢?
生3:只需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變成85.4÷7就可以了。
師:不錯,只要除數變成整數就好辦了。
生4:我認為還可以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0,變成854÷70來計算。
師(愣了一下):你怎么會想到變成這樣的算式呢?
生4:因為被除數和除數都變成整數后便于計算。
師:這個方法也行,但沒有上一個算式簡便,因為被除數和除數擴大多少倍,是由除數決定的。你們明白嗎?
生(迷惘地):明白了。
【觀察思考】課堂是師生生命經歷的重要場所,隨時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生成資源。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情”,教師應機智把握,即興創造,讓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與理解在課堂上綻放,以尋求意外的教學效果。否則,學生的智能火花會瞬間即逝。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要隨著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當學生提出還可以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100,變成854÷70時,教師認為學生的回答打亂了教學節奏,未能機智地引領學生回到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軌道,想辦法突破難點,而是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直接告知學生結論,把學生的思維強扭過來。而事實上,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結論。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教師完全可以理智地放棄原有的預設,尊重現實的生成,根據學生的思維傾向,采取分組演算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兩種算式的優劣,在自我比較與自我否定中發現簡便算法,從而達到轉化方法的統一。這樣,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理解算理與算法,有效地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如此得出的結論也更令人信服,印象更深刻。
三、善于突破預設,在智慧課堂中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
案例(三):“確定位置”教學片斷
師:教室里有8個組,請告訴大家你在第幾組第幾個?
生1:我在第8組第3個。
生2:我在第2組第6個。
……
師:老師這樣記很麻煩,你能幫我想辦法記錄下來嗎?辦法越多越好。
師:請你先在小組內介紹你的方法,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生3:(6,4)。
生4:7、1。
生5:東,3。
……
師: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生3:我是用數對來表示位置的。
師:我們還沒有認識數對,到后面再介紹它吧。
(生3尷尬地坐下)
【觀察思考】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課堂上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節外生枝”,教師不能視教案為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順應學情,巧引妙導,去收獲意外的驚喜。該案例中,教師是預設先讓學生用各種方式記錄自己的位置,再引出抽象的數對表示方法。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名學生過早提出了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他的回答顯然偏離了預設。面對這名“不速之客”,教師竟把他視為異端而加以排除,令學生探索的興致蕩然無存。其實,教師可以突破原來的預設,采取生生互動的方式,把這名學生推上課堂教學的前臺,讓他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教大家用數對來確定位置,教師再在幕后給予適時的指導,進一步引領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就能讓危機化為教學良機,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生成與預設、無序與有序的和諧統一,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種教學藝術。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我們應針對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適,追求動態生長,使之成為學生發展的新的成長點,最終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22.
[2]國家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0.
作者簡介:
顏桂鳴,女,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