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紅
【摘 ? ?要】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學生對作文普遍存在厭惡、畏懼心理,學生的作文也總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氣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將作文回歸生活入手,因此本文將主要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自我主體 ?人文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01
語文教育一向重視作文教學,就如今的高考來說,作文分數就占了語文成績的三分之一,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然而,作文教學又是一個令人頭痛的話題,難教、難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從文前指導到文后的總結都為學生逐一講解,無不傾盡全力。但是教師的良苦用心往往收效甚微,學生寫作低效、費時,從而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本人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和對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反思,結合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探索研究。
作文教學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教師在這一活動中起指導、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傳統的作文教學總是以教師灌輸式的講授,學生生硬地接受為主,而未能有效的消化掌握,加之高考、考試的壓力,學生把作文當作一種熟練的技能,得分的利器,必然就會導致學生作文越來越“教條化”、“八股式”。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認識并彌補其缺陷,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寫作、自我發現的情境,只有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進行作文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作文的內涵。“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自我豐富與發展的過程。”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為走出困境,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策略:
一、讓作文在生活的源泉中表達自我體驗
作文的源泉是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影子。所以只要回歸了生活,就回歸了本真,回歸了主體。生活是千姿百態的,學生在這廣闊的領域中情感得到體驗,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練,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使作文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中學會作文,使作文成為習慣。
對學生而言,只有他們自己通過體驗、感悟和想象所接觸到的社會生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高中作文對學生的人文性、理性、思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已不單是一種技巧,而是和其思想與心靈的感受緊密聯系。而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的作文才會生動,因此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感受社會,多貼近、多感悟自己的生活,以便開拓視野,抒寫人生。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探索社會生活。觀察是作文的基石,是一種借助感知主動收集素材的活動。因而,我們要格外注重引導學生捕捉事物的特點來進行觀察,注重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其次,抓典型事件,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給學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但在作文過程中,一些學生往往喜歡追求新鮮的素材,忽視了日常熟悉的事物。因此,為讓學生在舊的素材中創作出新穎的作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眼耳鼻等感官細致觀察各種事物,還要訓練學生動腦思考、用心感悟,由表及里、統籌有序地觀察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
再次,鼓勵學生動手寫的信心,滿足學生的表達需求。高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以較為豐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能掀起他們情感的潮水。教師要激勵學生細心地感受自己內心的悸動,感悟少年青春的情懷,使之訴諸于筆端,躍然于紙上,從而解決作文的材料問題,由“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
二、通過各種活動,使現代生活與課堂融合
引導學生關注新近發生的、熱點的、有重大反響的事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為此我們可以開展多種課堂教學方式,例如實事討論、課堂演講等,激發學生關心社會生活的興趣,使學生融入社會,把社會生活的點滴融進作文,用他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抒發出來;也可以將流行語引入課堂,通過流行語感受現代生活的變化;或者可以收集并學習廣告詞、海報、警示語、贈言祝詞等,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總之,作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借助語言去充分感受和表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同時引導他們去尋找解決現在生活中的疑問和困惑的種種經驗,將生活構建的更加美好。
作文與生活猶如魚和水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讓作文教學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寫他們想寫、樂于寫的作文,從而使作文成為學生感悟生活、思索人生的重要方式。
三、綜合聽、說、讀、寫能力,作文整體優化
聽、說、讀、寫是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語文素養。“聽”與“讀”主要是對獲取吸收外在信息、知識和文化,是內在轉化的過程,是自我精神逐漸豐富與升華的過程。“說”與“寫”是一種表達,是與他人、社會、自然的溝通、對話,是從內心到外部世界的外化。只有綜合統籌聽、說、讀、寫能力,從能夠有效地促進作文整體優化。
首先,利用課文閱讀,獲取靈感。課文不僅是語文知識的負載,又是語文學科人文價值的集中體現。課文是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審美的模板。此外,課文還是教師引領學生課外自主閱讀,體味生活的“橋梁”。通過對課文的把握,學生會發現作品的精妙、廣博。所以,課堂上的閱讀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生得到審美愉悅,更重要的是學生拾取了靈感,并結合自己生活體驗吸收、意化為個性的創造,審美的提升。
其次,借助課外閱讀,拓展視野。學生的閱讀活動,一方面需要教師的指導,但這不能直接代替學生親身的閱讀實踐。另一方面可以以課外閱讀為媒介,提倡自主閱讀,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作品的評價,可寫讀后感,可賞析人物形象、分析情節,可摘錄好詞好句,也可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讀書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心得體會,共同提高寫作能力。同時借助改寫、擴寫、縮寫等多種形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心得體驗,提高他們閱讀、欣賞、評價的能力,又能增進其作文水平,以此使閱讀教學過程與作文教學過程兩者共同推動,互相促進,從而構成語文教學的主體。
綜上所述,要想全面提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水平,讓教師、學生不再為作文所累,就不應把作文束之高閣,而應放歸生活。語文教師要在作文教學要中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幫助學生解決作文中不見“人”的現象、偏離生活、缺失人格等問題,使整個作文訓練過程與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作文真正順應生活的需要、自我發展的需要,從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