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紅英
【摘 ? ?要】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課文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現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有利工具。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85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軟件等信息媒體,能再現課文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對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術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課文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再現情境,激發靈感,巧用多媒體批改、評閱作文,啟發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的想象力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下面談一談我的體會和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可以為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出來。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直觀演示看畫面,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利用多媒體進行識字教學時,就能收到記得快,記得牢的效果。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一年級孩子好玩,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有選擇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課堂教學中很多知識內容和生活實際不能結合,而小學生的生活知識和經驗還不夠充足,在課堂教學中,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或者一兩幅插圖很難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信息技術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可以將很多復雜、難懂的教學內容通過聲音、圖片、動畫、文字的結合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講授《埃及金字塔》一文時,其中有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就是如何理解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原理和過程。如果學生沒有看過相近似的建設過程,就很難在腦海中構建一幅埃及人民建設金字塔的情景。這時,我們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將科教片中介紹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原理和過程的視屏下載下來,然后播放給同學們觀看。通過觀看視屏,同學們直觀地理解了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先砌一層,然后堆起相同高的斜土坡,再將巨石通過斜土坡拉上去,砌第二層……這樣,學生很快地就理解了其建造原理和過程。
三、運用信息技術再現情境,激發靈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進行說話訓練時,教師要他創設情境,以情激趣,使學生觸景生情,融入到圖的情境中去,進入文字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說話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五壯士在頂峰用石頭痛擊敵人時,我首先播放此部分的電影片段,讓同學注意觀察馬寶玉的神態,語氣,動作,體會他此時的心情,把同學帶入到情境中去,讓同學們試想馬寶玉此時的心理活動,讓同學進行口頭描述,最后訓練朗讀,“同志們,用石頭砸!”把同學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巧用多媒體批改、評閱作文
以往批改作文是語文老師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據作文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和感觸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修改評判。在作文課教學中以網絡信息技術設備為工具,會使作文的批改、審評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如:進行作文批改時,教師可將范文錄入Word文檔中,再通過投影大屏幕進行點評、修改,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也可以同時看到。在運作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Word 的剪接、復制、粘貼、刪除等工具對文章進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刪、段落的重組變得輕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了師生協作意識。學生的作文訓練也可通過視頻投影儀、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師生一同閱讀、分析、修改,達到作文批改、評閱的較高境界。
五、運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中有很多生澀難懂的情境,要弄懂這些情境,就需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信息技術通過自身特有的動靜態表達方式,將各種情境具體化,達到啟發學生思維,激活學生想象力的目的。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通常會對字面意思進行解釋:“從正面看廬山是高大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又變成了陡峭的山峰”。盡管學生可能在教師解釋了字面意思后已經明白了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會得到不同的道理,但是僅僅憑借學生的少量生活常識和教師的字面解釋,很難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在面對高大巍峨、峻峭多變的廬山時的所感、所想,就不容易體會到作者的情懷。這時,信息技術又充分地演繹了教學多面手的角色,從正面、側面、俯視、仰視的角度將廬山的全貌一一展現給同學們,在給同學們帶來切身體驗的同時,讓他們明白,橫看廬山成嶺,側看廬山成峰,遠看廬山一片翠綠,近看廬山奇石怪林,就是不知道廬山的真正面貌。從而揭示了作者的更深層的寓意:看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能只看某一個方面。
總之,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學生通過網絡接收大量信息,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自主性,有效發揮主導作用,這一切確實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方明凈、亮麗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