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 要】本文立足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結合“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闡述了“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當前高校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現實意義,提出了依托“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涉及典型帶動、網絡驅動、內涵推動、活動撬動四個方面。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國夢”的具體內涵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在描繪“中國夢”時寄語全國廣大青少年:“要志存高遠,增長知識,錘煉意志,讓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黨對青年的殷殷期盼,國家對青年的深深呼喚。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民族的振興、對“中國夢”的實現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關系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從當前情況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是,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從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對大學校園和大學生產生多重沖擊。這種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形勢新問題的挑戰,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理論教學方面:存在“錯位”現象,大學生信仰意識有所淡薄。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也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教師因為對于馬克思主義認識的深度不夠,表現在課堂上講解起來一知半解從而給學生留下了半信半疑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自身理論功底差,對馬克思主義缺乏系統的積累。因此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概念相應會缺乏學習的興趣,其直接結果是大學生不會將馬克思主義列為堅定的信仰。
(2)校園學風方面:娛樂追俗媚俗潮流盛行,整體上學風不夠濃厚。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喜歡拉幫結派,熱衷聚餐拼酒,追求高端與奢華生活等,這些不健康的娛樂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風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對于學習主動性較差,只有考試時臨時抱佛腳,認為及格就行,教師上課積極性也受到極大影響。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只有把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思想狀況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學生自身方面:注重追求現實利益,忽視“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現在的大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自我現實性,而幾乎忽略了奉獻精神。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烈競爭和優勝劣汰的現實下,許多大學生注重自身知識能力的提高,卻忽視了政治理論學習。缺乏正確的行動方向,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忽視自己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三、加強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重要意義
中國夢的實現在于青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年輕人談到中國夢時指出:“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其意義在于:
(1)加強大學生“中國夢”教育關系民族精神的傳承。回首歷史,19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一場血雨腥風,同時也上演了一部波瀾壯闊。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在面對黑暗滯后的社會現狀不斷探索,英勇作戰,他們用生命和熱血祭奠了青春年華,同時也開創了救國于危難中的復興之路。在那個時代,一代大學生用自己獨有的風采為我們詮釋了中國夢的全部內涵。每個時代,大學生在一個國家里都擔負這興衰的重擔,新時期的大學生更需要加強這種責任感。
(2)加強大學生“中國夢”教育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中有“中國夢”的身影,引領校園文化的時尚元素,掀起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實踐于祖國每個角落里有“中國夢”的身影,他們是城市文明自主維護的志愿者,他們是忙碌在奧運會上、世博會上的最真誠的人,他們用稚嫩的年齡和微笑的面容服務于社會,感動于世界。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注入“中國夢”的教育,讓很多大學生給出自己準確的定位,積極投身于各個平凡的崗位上,構建和諧社會。
(3)加強大學生“中國夢”教育關系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生一定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前行,將“個人夢”和“中國夢”緊密的聯系起來,國家的繁榮富強會讓自己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理想信念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想基礎。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各種文化思潮的洶涌而來,多元化網絡信息的充斥,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部分大學生開始信念動搖,價值觀扭曲。
四、以“中國夢”教育為抓手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積極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積極探索將“中國夢”主題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是典型帶動。開展夢想導航行動,大力選樹學生典型。讓青年學生認真全國道模范先進事跡、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先進事跡、最美鄉村教師等各類典型先進事跡,用榜樣的力量激發起自己為實現中國夢而奮發成才的正能量,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通過身邊人和事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勇于創造,甘于奉獻,做一個仰望星空并腳踏實地的青年人,為實現“中國夢”貢獻一己之力。
二是網絡驅動。依托新媒體平臺,傳遞“中國夢”聲音。利用網絡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大學生在網上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準大學生的思想并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優勢,打造“夢想青年”手機報、“中國夢”特刊,利用網絡信息具有的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大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
三是內涵推動。回歸思想政治教育本位,強化“復合型”教育。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的需要。以“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為主抓手,大力開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活動,如“中國夢與個人志”演講比賽、“青春與創新共舞·人生與夢想輝映”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與信仰對話·和榜樣互動”榜樣青春事跡報告會等。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自己成長的個人志向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有機統一起來。
四是活動撬動。結合黨的作風建設要求,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人、幫助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以“中國夢”主題教育助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落腳到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上。要重點為心理障礙、家庭困難、少數民族、身體殘疾等特殊學生群體解決實際困難。學校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建立機關、師生點對點聯系制度,及時了解特殊學生群體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解決實際困難。切實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解決實實在在校園民生的生動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闡述中國夢,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人民網,2013-03-18
[2]胡古月,以“中國夢”為契機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科教導刊,2013,73,117
[3]秦記洪,論“中國夢”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廣西社會科學,2013(6):184-185
[4]程新,高校輔導員如何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