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民
摘 要: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教育培養,然而在一般的教學中,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教學內容比較隱秘,需要深入挖掘。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作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渠道,其同樣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重任。本文面向創業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改革作出初步的探索,以期能夠給基于創業教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帶來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創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
1.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創業教育內容
當前,創業教育課程在我國的高校中的開設普及程度有限,尚未被列為當代大學生的公共專業課程,大多數學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還被掛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下,所以這也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培養和提升學生政治素養、愛黨愛國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而創業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理論的支持,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夯實學生的創業教育理論基礎是關鍵。比如,在講述以理想信念和個人理想為主題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將其與創業教育相結合,鼓勵學生嘗試通過創新、創業來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再者在講述與職業精神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強調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還可以借此來向學生強調創業需要具備的精神和素質,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另外在講述“辯證法”的內容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引入創業教育,通過一些實踐案例,來引導學生集中掌握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如,透過現象看本質、事件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抽象與具體的對比、歸納與演繹等方式,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促使學生在將來的創業中能夠更加順利。
2.調整思想政治教學結構促進創業教育
在馬克思主義中,物質的功能和效果是由物質的結構而決定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能否發揮其創業教育的功效主要取決于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結構。鑒于此,筆者建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從以下幾點來優化和調整其教學結構。其一,實現教學主體多元化。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改變傳統以高校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開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邀請知名企業家或成功創業者來校向學生演說和介紹其創業經驗,同時組織推薦優秀學生到實踐基地或企業實習。其二,主體客體的差異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攀升,思想政治課教育基本實行的大班教學,即將好幾個班或多個專業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思想政治教學,而教育客體的趨同化現象逐漸明顯。根據經濟學理論中的規模不經濟觀點以及哲學中對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論的表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發揮其創業教育的功能就務必要強調和重視企業客體的差異化。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具備較強的時代特性,能夠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教育訴求,有明顯的時代價值。因而在創業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認識和考慮其所處時代環境的特點,借助環境的變化將高校思想政治課與創業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宏觀上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創業教育對過程創業帶動就業戰略的響應,在微觀上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意義。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質量
對以創業教育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而言,僅是通過深入挖掘其教學教材,調整其教學結構來發揮思想政治教學的創業教育功能是不夠的,還需加強其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素質和質量。對學生而言,直接地觀察和實際的動手操作是提升其創新能力的最好辦法,而學生得以順利進行自主創新學習的前提是教師的創新示范,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的創新實際是以教師的創新為前提條件的。如果教師的創新意識較弱,創業素養較低,對創業現狀和創業前景知之甚少,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其所能傳授給學生的創業知識也是有限的,是無法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創業能力培養的。鑒于此,高校有必要培養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學隊伍,在加強對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創業教育內容培訓的同時,吸納和聘請一些理工功底較強的教師或知名企業家、企業高管等加入思想政治教學,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在實踐中的不足,以充分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業教育功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的提升,更好地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