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玲
【摘 ? ?要】初中生物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科目之一,生物教學過程中包含具體的課程目標,即獲得生物知識,創建學科思維模式,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完美結合,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86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科目數量增加,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師生習慣于按照各科考試中所占據的分值比例來進行主科和副科的劃分。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主副科目的劃分容易誘導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學的側重點出現明顯的偏移的現象。由于生物學科所占分數比例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相對與其他學科來說要少很多,但生物這門學科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卻沒有減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教給學生大綱規定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環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一、明確生物教學目標
對于教師來說,要想教好一門課首要任務就是熟悉自己所要教授的課程。尤其是對于課堂時間相對短暫的教師來說,短時間內積累的教學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生物這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從而為具體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打好基礎。
(一)教給學生基礎的生物知識
“傳道、授業、解惑”是每個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礎性任務。具體到生物這門學科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具體的生物知識,幫助學生打好學科基礎,從而保證學生未來社會會生活中能夠靈活的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將自己打造成生物教學領域的高精尖人才。首先教師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積極進行生物新知識成果的了解和積累,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課外知識與教材內容的完美累積,進而擴大學生的生物知識儲備。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在大部分初中生的認為與物理化學等學科相比生物并不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并且部分學生對于生物這門學科有著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學生的學習結果反饋表明大部分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存在惰性心理。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物被劃歸為附屬學科之一,因此學生會從心理上對于生物這么學科的重要性產生錯誤的認識,并且內容的相對簡單容易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忽視心理,從而在學習過程中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第二,初中階段生物所占據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教師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效率,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從而使課堂教學氣氛壓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聽課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備課階段就要做好知識層次的劃分,并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盡量提高生物課堂的趣味性,重現喚醒學生的聽課積極性。
二、理論教學
理論知識是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所學習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所在。本人認為要想做好生物理論知識的教學工作,教師要從教與學的著手,擺正師生在課堂教學中位置,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并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一)擺正教與學的位置
對于教師來說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教給學生大綱所規定的知識內容,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是由學生學習效果所決定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教與學角色,擺正教師與學生的位置關系。本人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僅僅是知識的引導者。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一般會采用師生角色互換的形式進行授課。例如在教授生物和生物圈這一單元時,我會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然后小組派代表的形式將自己所總結出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讓教師則成為聽眾,在聽課過程中對于學生遺漏的知識點進行補充性講解,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也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互動中來。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師普遍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變大,因此學生在過渡時期容易出現彷徨心理。并且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習慣于跟隨者教師的思維和腳步前進。進入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自主學習占主導的教學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容易習慣性的圍繞教師團團轉,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而是請教教師。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放開學生手,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驗教學
初中生物教學大綱明確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做實驗是初中生物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結構組成和發展變化的學科,因此生物實驗大多涉及對細胞等生物機構的觀察活動。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生物這么學科,缺乏基本的理論知識儲備,因此實驗內容也設置的相對簡單,主要涉及對動植物結構的分析和觀察方面。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保證實驗操作過程中能夠得到準確的觀察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雖然初中階段教材內容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知識儲備情況和動手實踐能力,在實驗編制過程中盡量選擇較為簡單的內容,但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會用到如顯微鏡等各種各樣的試驗器具,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正確使用器具的方法和實驗步驟,這樣才能保證在實驗過程的秩序性和穩定性,從而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另外,本人認為要想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僅僅是做到以上三部分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隨堂記筆記并及時進行知識的鞏固性訓練,而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等。總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希望在所有生物教師的共同的努力下,生物教學效果能夠呈現穩定的提高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