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摘 ? ?要】閱讀是高中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閱讀課的任務,也是每個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就這個問題做出了分析,并為怎樣上好閱讀課給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理解 ?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26
閱讀是考試中的重頭戲,閱讀得分高低直接決定著英語成績的高低。新課標由注重知識向注重能力轉變,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中,更加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課程標中明確要求,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大部分教師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也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在教學中合理安排閱讀課。但是現在的閱讀課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往往不知道怎樣去上,常常把閱讀課上成了翻譯課,學生只是比之前多了一些詞匯量,各種能力并沒有明顯的提高。這是因為教師沒能掌握上好閱讀課的方法,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對如何上好高中英語閱讀課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對閱讀課程沒有興趣,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那么閱讀課就毫無意義。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1.課前導入,激發興趣。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閱讀課開始之前,教師要做好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對閱讀課程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從閱讀的文章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注意的是提問題要符合藝術性,注意提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并且符合學生的興趣點。高中生的好奇心比較強,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個地方的人文特征、地理特點等,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告訴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會有更加詳細的介紹,鼓勵學生去閱讀和尋找,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答案。這樣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得到充分調動。
2.鼓勵欣賞,保持興趣。高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有著活潑好動、興趣濃厚的特點,同時他們的心理比較敏感,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教師的關注和肯定。針對學生這樣的狀況,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每個學生都有優缺點,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且欣賞學生的優點。在閱讀課上,教師要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話語,例如“你做得很好”、“繼續努力”等,讓學生充滿信心。另外,教師要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安排小練習,比賽誰做得又快又好,當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學生保持對閱讀的信心和興趣。
二、合理選擇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是閱讀課的必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想使閱讀課程取得好的效果,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長短適中。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文章的長短。文章過長,一節課不能完成,如果兩節課學生會感覺比較疲累。并且如果選擇太長的文章,學生一直處于閱讀狀態中,只是理解文章內容這一方面就給學生很大壓力,閱讀課堂過于單調。文章過短也不合適,因為閱讀理解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過短的文章達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選擇長短適中的文章,一般在800字以內,這樣在課堂上可以有充足的閱讀時間,也有分析、講解的時間,這樣課堂節奏比較有序、緊湊,教學效果也較好。
2.難度適中。教師在選擇文章長度的同時,還要考慮文章的難度。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一定的,教師如果選擇過難的文章,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學生很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文章如果過于簡單,那么閱讀課又會變得沒有意義,浪費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要選擇難易適中的文章,盡量符合學生的需要。
3.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要注意選擇的閱讀材料要有可讀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選擇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盡量選擇與學生緊密相關的主體性文章。例如學生往往對一些人文、背景等知識感興趣,教師在選擇時要多選用一些這樣的閱讀材料。
4.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在閱讀課上,教師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除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之外,教師可以適當把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力放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主動性,并且對自己選擇的材料也愿意積極去閱讀。但是教師也要注意一個問題,學生的能力有限,識別把握能力也不高,因此,即使讓學生選擇材料,教師也要注意發揮自己的輔助作用,在方向上給予一定的指導。
三、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
在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學生的出錯率比較高,有的學生不能快速定位題目的答案,或者是雖然理解了文章意思仍然會出錯。這是因為學生的閱讀方法不得當,學習沒有捷徑但是可以有方法,在閱讀理解中,也是有法可循的,因此,教師在閱讀課上,要交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
1.閱讀要注意一定的步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步驟,才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般來說,閱讀理解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是通讀全文。拿到一篇材料,首先要對文章進行通讀,能夠理解文章大意,并且了解文章層次結構,每個部分講了什么內容等等。其次,要對文章進行精讀。掌握重點詞匯和短語,閱讀過程其實也是積累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注意積累一些詞匯,做到的積累的同時為閱讀奠定基礎。在這個步驟中應該對每個段落的大意都能明了于心。最后,結合題目回到文本。在經過精讀之后,要帶著題目重新進行閱讀,定位題目在文章中的位置,經過分析得出答案。
2.抓住關鍵詞。在閱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注意關鍵詞的重要作用。關鍵詞類似于我們經常說的“題眼”,通常是文章的中心。根據關鍵詞可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也可以猜測出題人的意圖。此外,除了抓住關鍵詞,還要注意不能把關鍵詞和文章分離,而是把關鍵詞和文章中心相聯系,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的中心會出現在首尾段,這一點需要引起重視。
3.善于猜測詞義。在閱讀練習中,遇到一定的生詞是不可避免的,在練習過程中遇到重點的詞匯,進行查閱資料掌握詞匯意思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考試過程中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猜詞。遇到不會的單詞,要善于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想。閱讀經驗告訴我們,有的詞匯即使不理解意思,也是不影響做題的。猜詞也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方法,有的學生遇到不會的單詞就會停滯不前,這種閱讀習慣是不可取的。
另外,教師要讓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邊讀邊標記、讀思結合、把握中心等。這些都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有所幫助。
總之,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認真對待,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上好每一堂閱讀課,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