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澤
【摘要】教師要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們音樂的世界里使他們的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很大的提高。做到以“情”感人,通過這種思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積極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以“美”育人。
【關鍵詞】初中音樂 思想教育 以情以美育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音樂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起著極大的影響作用。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在中學階段逐漸形成,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不可忽視,我的觀點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們音樂的世界里使他們的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很大的提高。
由于音樂學科并不中考,所以在鄉村學校里并不被重視,課有的時候都被所謂的正科擠占,再有就是學校的教育器材短缺,一個腳踏琴就是一節課。學生音樂基礎幾乎為零,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共所周知在以前的音樂課堂是只注重唱歌技能和技巧訓練,只是一味的教唱,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教師教的起勁,學生聽的厭煩。慢慢的音樂課堂變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個老師苦苦思考探究的問題。我認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孩子們在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表現音樂。
一、搭建愛心橋梁。
我們知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那么首先應該讓孩子喜歡你,他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喜歡你才會親你信你,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別是在學生沒有信心的時候,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適時的鼓勵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只要學生有一丁點的進步便給予肯定。在我的音樂課上我非常重視給每一個學生展現和鍛煉自己的機會,我們要善于抓住每個契機,及時給予大力表揚。不管唱的標準怎么樣,只要學生能大膽參與,我們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評價時的語言要親切、自然、真誠,用我們親切自然的評價去感染他們,去鼓勵他們,讓他們沉浸在愛的海洋里與你一起徜徉。另外在課下也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做他們的好朋友,在這樣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下,學生也就熱愛、尊敬教師,愛上你所教的那門課,從而他們會和你一起開心快樂的走進音樂的殿堂。
二、融情感于音樂。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比任何藝術都能更快更直接的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教學中要牢牢把握這一點。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而殘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是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例如:歌曲《念故鄉》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家鄉的情緒。在教學中我并不過多的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歌曲,在欣賞中體會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內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作品的處理方法和表現手段。做到以“情”感人,通過這種思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做一個魅力四射的“舞者”
作為新世紀的音樂教師,更應該有一套新的教學模式,即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用豐富的知識和精到的授課藝術來吸引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最簡潔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教學,使所教內容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興趣中心,做一個魅力四射的“舞者”,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讓他們對學習材料充滿濃厚的興趣,去鑒賞、品味、思索,并獲得各方面的啟迪。充分挖掘每個人的音樂天性和習樂潛能,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人的音樂興趣與音樂愛好,并使其逐漸提升為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質,成為生活內容的一個部分。
四、以“美”育人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像,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像、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除了讓學生欣賞教材上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外,還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高音區、低音區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
六、積極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樂理的教學一直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多數不愿學,這次課程改革淡化了樂理知識,把樂理知識融入到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并理解簡單的樂理知識。教無定法,只要我們放下老師的“架子”與學生同玩、同樂,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良好行為習慣,加強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就能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音樂學習活動的樂趣,共同享受到音樂學習帶來的快樂。
因此,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盡量給學生以最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最大的能動空間,并抓住學生渴望學習的好時機,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在強烈的心理狀態下,體驗情感、參與學習,激發互動,這樣能收到較滿意的教學效果。音樂教育應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得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
贊可夫認為:“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沒有濃厚興趣就會厭學。興趣不到“著迷”的程度,就不會出現靈感,更別談思維的創造性。在音樂教學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我們的學生精神思維更加靈活、多變、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