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霞
摘 要:音樂作為培養學生藝術思維的基礎課程之一,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初中音樂欣賞的教學,將音樂欣賞和文化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欣賞教學;音樂素養;審美能力
音樂課堂是初中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老師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音樂老師應承擔起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責任,要明確認識到,音樂欣賞的教學方式不僅僅是聽歌和教歌那么簡單,而應站在有效教學的角度,完善欣賞教學,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一、將音樂與文化融合在一起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音樂藝術上也呈現出獨特的風采。在初中音樂課堂上,老師應千方百計將音樂欣賞教學與文化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妙的同時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例如,可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為學生傳播一些民族文化、民族音樂作品等內容,比如《二泉映月》《楚商》《秦王破陣樂》等富有民族風情的音樂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理解,學生不僅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了自身民族認同感,還提高了自身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又如,在欣賞《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時,可先向學生普及其創作背景和相應的歷史文化知識,然后再在課堂上播放此作品,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進入宮殿清幽的意境,充分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培養審美情趣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內容,而審美情趣的激發要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入手,只有讓學生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感受音樂的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由于天賦和后天教育的不同,再加上生活經歷和文化積淀的不同,學生的音樂素養也大不相同,對同一音樂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初中音樂老師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在尊重學生感受與見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受音樂作品的意境美、結構美和旋律美等多種美。比如,在教學《烏夏克木卡姆達斯塔間奏曲》這一課時,針對其冥想、憧憬的意境,老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入該作品歡快的意境中。學生提出對該作品的看法,哪怕不正確,也應給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否則會影響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要注重音樂欣賞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引導學生喜歡音樂、享受音樂,將音樂的魅力滲入課堂之中,讓學生在感受音樂內涵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三、強化學生的審美感知
音樂是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可以運用悅耳動聽的聲音和形成特定的聲音語言激發人的情感。因此,音樂課堂教學只有在運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才能做到聲情并茂,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首先,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用思想內涵感化學生,才能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學習一首歌曲時,教師應該明確歌曲表達的主旨、內涵、思想感情等因素。其次,教師要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牽動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促進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學習《愛我中華》內容時,為了展現歌曲中活潑、激昂的情緒氛圍,教師可以親自帶領學生演唱歌曲,或者讓學生分組演唱,讓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啟發音樂思維,融入歌曲歡快、活潑的氣氛中,從而把握歌曲的主旨。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對課本以外的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音樂老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比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等,讓學生不再面對枯燥的教材,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眾多資源,挖掘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穎素材,引導學生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趣聞,營造一個和諧的音樂氛圍。同時,還應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視覺、聽覺的有效融合,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青藏高原》這一課時,可為學生播放草原風光的紀錄片或各種影視資料,讓學生親眼目睹青藏高原的美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意境,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感受到音樂的美,進而刺激他們的多種感官,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在此過程中,還可穿插播放著名歌手的作品,讓學生在他們在視覺和聽覺的融合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學超.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5(8):136-137.
[2]潘宇穎.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