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
摘 要:合唱作為初中音樂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使學生體驗多聲部的音樂感覺,也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以及良好的協調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演唱興趣,增強學生個人自信心,令學生的演唱以及表演潛能得到更好的發掘。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問題;策略
合唱作為一門需要群體合作的藝術表現形式,如今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在課堂教學讓學生接觸合唱,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合唱意識,培養學生一定的合唱能力。但是在初中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本文做了一些探討。
一、初中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老套,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的合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與以往并沒有什么改變。在針對合唱訓練中對于氣息的控制、音準的掌握以及多聲部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因循守舊,沿襲以往單一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與無限重復循環的教學策略。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讓學生掌握合唱的能力與技巧,同時也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煩悶,產生厭學心理,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缺乏自信,有畏難情緒
合唱課堂與其他音樂課堂相比,對于學生而言更加難以掌握。因為合唱不僅對每一個音節的音準、節奏有著嚴格的要求,同時也需要各個不同聲部之間的協調統一。只有每個環節都完整準確才能夠合唱出一首完美的歌曲。對于缺乏音樂基礎的初中生而言,本就相對困難,而單調的重復練習就更容易打擊學生自信心,使其產生畏難情緒。
3.音樂教師的水平能力參差不齊
由于合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較為困難復雜的部分,因此對于學生以及音樂教師的音樂素質要求都比較高,從而加大了教學的難度。在初中任教的音樂老師自身能力有高有低參差不齊,加之部分初中學校中的音樂老師往往由非專業的其他科目老師兼任,沒有經過系統的音樂訓練。從而出現了一些初中音樂教師不愿意教授合唱歌曲的情況,即便是課堂教授,也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二、提高合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激發學生對合唱的熱情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能夠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與熱情,那么課堂效率就會大大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觀看一些優秀精彩的合唱作品,并加以點評與解釋分析。以簡單淺顯、旋律優美動聽、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佳。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將自己學校或者與學生距離比較近的學生合唱作品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也能夠認識到合唱就在自己身邊,其實并不困難。
通過欣賞優秀合唱作品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也能夠建立學生的多聲部概念與和聲概念,令學生能夠對合唱本身有一定認識,對合唱表演有一定體會。
同時,也需要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與教學水平。根據教學實踐的經驗來講,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堂課的重視度,因此學校應當組織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教師也應當不斷充實自己,提高音樂修養與教學業務能力,對課堂進行精心設計與組織,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采取多維教學方法
合唱訓練的起步階段就是合唱的基礎訓練。教師可以摒棄過去單一枯燥的重復練習,將采用合唱隊中常規的放松訓練。例如,讓學生站成兩列,讓后一位同學為前一位同學依次進行頭、頸、腰、背的“按摩”,或是與教師一起做放松的“體操”等等能夠有效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打開喉嚨、放松下頜,建立科學合理的發聲系統。
其次,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掌握控制氣息的正確方法,要求學生身體直立挺拔、面部放松、使氣息從腹部出來,用收腹動作來調節吸氣與呼氣的轉換;還需要訓練學生對于呼吸的控制能力,在換氣時也能夠很好地控制氣息的強度。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學生呼吸的輕柔均勻與自然,要不斷地糾正學生中錯誤的調節氣息的方法。
再次,也要對學生進行加強音準的練習。音準是歌唱的基礎,尤其在合唱之中,如果某個聲部有或高或低的雜音,那么整個合唱都會顯得非常失敗。因此,教師可在每節課抽取幾分鐘時間進行音階的練習。
只有訓練好了基本功,對于合唱的練習才能順利地進行。
基礎訓練之后就是二聲部的訓練。二聲部的歌曲在初中音樂教材中主要涉及的歌曲有七年級上冊的《小鳥,小鳥》、七年級下冊《剪羊毛》和八年級上冊的《踏雪尋梅》等等。
初次接觸二聲部的學生難以很快適應,也不能立即感受到和聲的美妙之處。而且二聲部的訓練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因此太過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鍛煉技能。對于一首新的二聲部歌曲,教師可以將其兩個聲部分離開來,各自獨立地作為一首歌曲進行教學,等到熟練之后,在引導學生分聲部地合唱起來,從而成為一首完整的二聲部合唱歌曲。
良好的聽力能幫助學生聽清楚自己聲部與其他聲部層次分明的歌聲,并時刻注意使自己聲部的速度與其他聲部保持一致。如:
4/4
5 3 1 3 |5 — — —|3 5 2 3|1 — —|0 0 0 0‖
0 0 0 0|5 3 1 3|5 — — —|3 5 2 3|1 — — —‖
此類曲子應該沒有音準問題,容易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避免產生唱合唱的恐懼心理。
為了消除第二聲部曲調對于學生的陌生感以及恐懼感,教師可以先教學第二聲部的旋律,學生掌握之后,再教學第一聲部的旋律,然后再進行統一協調的銜接。
輪唱是合唱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在輪唱中,各個聲部有規律地相互模仿重復,后一個聲部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輪番模仿前一個聲部的旋律。在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中,可以使用輪唱作為過渡,這樣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對自己聲部的把握不受干擾的能力進行很好的訓練。為兩個聲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堅實的基礎。上述的方法較之單一重復的教學方法,無疑是事半功倍的。
綜上所述,合唱教學需要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認識和分析,然后進一步加以完善,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姚玨.論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中),2013(8).
[2]李海燕.芻議新課改形勢下改善初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方法[J].音樂大觀,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