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悅

摘 要:本文以“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的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卓越課堂的實行方式。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進行有效的梳理、總結,使自身的主導地位得以體現。
關鍵詞: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設計
1.有效預習為卓越課堂打下基礎
(1)預習準備。教師分發本節課的學案,學生根據學案提示,閱讀課本,初步了解生長素的發現史中的重要科學家及其實驗設計方案。
(2)設計意圖。通過預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為卓越課堂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優質導課為卓越課堂埋下伏筆
(1)教學活動。課件演示:2012年NBA十佳球的一段精彩視頻。教師提問:①運動員要完成包括打籃球在內的一系列生命活動需要哪些系統的參與以及哪些機制的調節?②植物和人體不同,沒有神經系統等結構層次,那它們又將如何完成生命活動的調節?學生活動:積極討論,泛讀課本。
(2)設計意圖。用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再進行適當的提問和引導,自然地引出本節的內容,勾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飽滿的情緒和自發的內在學習動力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3.良好合作助卓越課堂走向成功
(1)“向光性的理解”教學活動。實物展示:陽臺上擺放一盆向外表現出向光性生長的植株。課件展示:各家各戶窗臺上擺放的花盆里的植株都表現了向光生長的特點。教師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盆栽,為什么植物都努力地向著窗外生長,窗內和窗外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學生回答:光。師生共同總結:向光性的概念——在單側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現象。
(2)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尋找科學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達爾文的實驗”教學活動。課件展示:玉米的胚芽鞘結構示意圖。教師提問:①胚芽鞘的向光性是不是由單側光引起的?②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里?③胚芽鞘感光后,生長部位在哪里?
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一大組可再分為六人的學習小組),分別負責解答其中一個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之間針對問題相互討論、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巡視、了解學生的思想,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每一個學習小組推選一位中心發言人匯報本組的實驗設計以及得出的實驗結論。其他小組同學可針對該發言人的講解提出問題或者作出補充。教師提示:請各小組準備好自己的實驗匯報。
學生A:實驗設計如圖1所示。結論是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單側光引起的。
學生B:應增設對照組,給予均勻光照,形成對比實驗。
學生C:實驗設計如圖2所示。結論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學生D:我們小組覺得胚芽鞘感光后,生長部位可能是尖端,也可能是尖端下段。對此,我們的實驗思路是對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段進行等距標記,單側光照射培養一段時間后,測量每一段的距離,若只有尖端距離變長,則生長部位是尖端;若只有尖端下段距離變長,則生長部位是尖端下段;若兩者都變長,則尖端及下段同時生長。
教師總結:真是棒極了!科學探究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不斷與人合作,不斷完善,最終才能一點一點靠近真理。
課件展示:達爾文的實驗設計如圖3所示。(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復述剛才的實驗設計及結論。)
(2)設計意圖。卓越課堂需要教師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這是必須要完成的一項改革。所以,需要學生自己在課堂上來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加以適時的指導和最后的歸納總結。通過這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教師可以教得更輕松,而學生學得更愉快,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參考文獻:
[1]潘瑞熾.植物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合生.現代植物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