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男等



【摘要】目的:調查422名農村生源高職大學生(其中公辦高職院校232人,民辦高職院校190人),對其進行人格、自我效能與人際敏感狀況調查。方法:采用人格、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問卷,對三者關系進行了探討與分析。結果:①自我效能與神經質(γ=-0.14?鄢,P=0.039)、外向性(γ=-0.13?鄢,P=0.041)與人際敏感(γ=-0.14?鄢,P=0.039)均呈顯著負相關,神經質與人際敏感呈顯著正相關(γ=0.52?鄢?鄢,P=0.002),外向性與人際敏感呈顯著負相關(γ=-0.35?鄢?鄢,P=0.003)②多元回歸及路徑分析結果顯示,人際敏感對神經質與自我效能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際敏感對外向性與自我效能的關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結論:通過強化完善農村生源高職生人格為目標導向,來協調人際敏感性,促進高職大學生自我效能。
【關鍵詞】人格特征 人際敏感 自我效能
【基金項目】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青少年專項(項目編號:14-ZX-ZZ-0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82-02
當前大學生面臨諸多的壓力,同時年齡又處于人格的不穩定期,更容易因人際敏感而導致的自我效能低,如果管理不善就會導致諸多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篩查、診斷、干預與預防很容易造成不良影響,而從總體上來說,農村生源高職大學生,家庭經濟普遍低下,會更多地體驗到自卑無助感,人際更為敏感,從而影響自我效能而引發心理障礙。所以深入探究農村生源高職大學生人格、對人際敏感與自我效能作用機制,并針對性提出干預對策就尤為重要。
國內外一些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與自我效能呈負相關,即情緒越穩定自我效能就越高。人際敏感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也表明人際敏感導致情緒焦慮與不穩定,影響個體主動向外社交活動,即在一定程度上與外向性呈負相關。依據Bandura的理論,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在應對環境中的挑戰時,是否有能力適應的知覺或信念,反映了一種個體控制環境的感受,它通過提高個體對目標的承諾而影響目標與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石雷山等研究認為,學業自我效能對成就目標與學習倦怠起來了中介作用,而學習倦怠容易引發焦慮、抑郁、恐怖以及人際敏感等。國內外研究表明:在面臨挫折時低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慮及無助相聯系,這更強化了人際敏感,又造成低自我效能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農村生源高職大學生人格特征與自我效能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受人際敏感的調節作用,因此深入探人際敏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格特征與自我效能的關系,對于農村生源高職大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采取集簡單分層以及方便取樣的整群抽樣的方式施測,抽取兩所高職大專院校(民辦與公辦各一所)學生進行測驗,統一指導語,在規定的時間收回問卷,共計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8份,剔除答題缺失較多以及反應傾向明顯的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422份,有效率為84.4%。其中公辦高校大學生232人,民辦高校大學生190人;醫護類141人,文科類(外語、經管專業)共153人,理科類專業128人;大學一年級學生132人,二年級學生171人,三年級學生119人;男生153人,女生269人;獨生子女157人,非獨生子女265人。被試年齡介于16-25歲之間,有效樣本的年齡為20.20±1.16。
2.研究方法
(1)人際敏感量表
采用SCL-90問卷中的人際關系敏感分量表,共9題,主要反映個人的不自在感與自卑感,評分標準采用5級,即每個項目從“無”到“嚴重”分為5級,分別記為1、2、3、4、5分,得分越高說明該項心理癥狀越明顯。
(2)自我效能問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編制,共10題,只有一個維度,采用李克特4點量表形式。對其信效度進行分析,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88,重測信度r=0.83,折半信度為r=0.82。
(3)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成人版)
分為4個分量表神經質(N)、外傾性、(E)精神質(P)、掩飾性(L)。共85個項目,每個題目以是或否作答。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全部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t檢驗、皮爾遜相關法,多元回歸、路徑分析等。
二、結果
1.人格特征、人際敏感、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表1、表2列出了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除精神質與人際敏感相關不顯著,精神質與自我效能相關不顯著外,其余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都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中自我效能與神經質(γ=-0.14?鄢,P=0.039)、外向性(γ=-0.13?鄢,P=0.041)與人際敏感(γ=-0.14?鄢,P=0.039)均呈顯著負相關,神經質與人際敏感呈顯著正相關(γ=0.52?鄢?鄢,P=0.002),外向性與人際敏感呈顯著負相關(γ=-0.35?鄢?鄢,P=0.003)。
2.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人際敏感的多元回歸分析
由于精神質與自我效能、人際敏感相關不顯著(見表1),故而僅將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外向性維度納入人際敏感、自我效能的回歸方程,多元回歸結果見表3。
表3人格特征、人際敏感對自我效能的多元回歸(標準回歸β系數)
根據R.M.Baron和D.A.Kenny曾經提出一個關于中介效應的檢驗的模式,認為確定一個變量是中介變量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①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②中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③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④當把中介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的時候,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會減弱。本研究在驗證假設的理論模型時完全符合這四個條件,分析表明,在未引入人際敏感這個中介變量時,神經質對自我效能的直接作用顯著,但當引入人際敏感這個中介變量時,神經質對自我效能的直接作用不顯著,而外向性對人際敏感的直接作用以及人際敏感對自我效能的直接作用均顯著,這表明,人際敏感對神經質與自我效能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際敏感對外向性與自我效能的關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具體見路徑分析圖1。
三、結論
1.人格特征、人際敏感、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結論
在本研究中相關分析表明,以完善農村生源高職生人格為出發點,其情緒相對越穩定(即神經質越低),人際敏感度越低,自我效能就越高,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而當一個人越外向,人際敏感度越低,自我效能就越低。
2.人格特征、人際敏感、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歸分析
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自我效能對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行為選擇、努力程度及應對方式、堅持性及情緒反應上。有國外研究者認為情緒穩定性高的個體有展示能力高的傾向,而情緒穩定性低的個體往往沒有經歷失敗就提前選擇逃避放棄。就會導致個體更多的消極心理體驗,從而導致人際敏感度更高,更容易自卑而導致低自我效能感,從而引發心理問題。國內諸多研究表明個體越外向,在人際關系感知方面更為積極,自我效能感越高,在焦慮方面的體驗更少。有研究得出通過降低人際敏感可以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
關于人際敏感的中介作用的結果表明:個體情緒穩定性與外向性通過人際敏感影響自我效能。本研究得出軀體緊張、情緒焦慮等負面人格,為積極維護各種關系,人際敏感度比較高,從而導致自我效能低,即人際敏感對神經質與自我效能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際敏感對外向性與自我效能的關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小華.大學生人際關系滿意感與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