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華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討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學情,合理引導,使討論符合學生的特性,使學生充分發散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討論 自主與合作 引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34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多數采用“教師教授學生聽講”這種單一的接受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思維。課堂討論這一模式符合新課改的目標,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教師首先應當遵循或借鑒以下開展課堂討論教學的步驟
(一)討論前指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
課堂討論需要學生在教學中分組自主進行討論,如果學生事先不做好充足的準備,提前預習課文的話,那么討論就會變得盲目、無啟發性。因此,教師課前就應當布置預習功課。例如,學習魯迅的《風箏》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基本資料、創作背景等,同時也要熟讀課文、掌握生字詞。同時,教師還應當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使學生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討論之前教師還應當簡單講解課文,并提出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是教材中有探討價值的內容,如在《風箏》一文中,教師可以提出作者為什么說“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這樣的問題。這樣在進行課堂討論時,學生才不會“無話可談”,才會有的放矢,討論才不會無目的性、無針對性、無啟發性。
(二)合理科學地組織課堂討論
由于課堂討論符合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因此,討論小組的建立必須合理,才能保證學生討論時充分實現合作。教師可以以同桌兩人為單位,也可以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個討論學習小組。在討論前,小組內可以進行分工,例如收集資料時,可以由一名學生負責作者資料,另一名學生負責創作背景,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負擔,又可以使學生的課前準備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這樣,在討論時,學生便可以通過交流分享各自的準備內容,互相學習,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當注意采取科學的討論方式。現階段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數采用導向式的討論,即教師安排討論的程序,選取討論點,這種討論方式強調教師的導向作用,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使得整個過程環環相扣。此外還有自由式的討論和競賽式的討論,自由式的討論則注重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但是容易導致討論的無針對性;競賽式的討論則是引入競爭機制,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熱情。
(三)討論過程中觀察學生狀態,合理引導
課堂討論的過程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討論開始之后,教師應當在教室中輕輕來回走動,觀察學生的討論狀態,準備隨時為學生提供引導。此外,教師通過一些非言語的暗示能夠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如學生討論時眉飛色舞,面帶微笑,望向教師的眼神發亮,似乎像是在等待夸獎,則表明該學生準備充分,討論進行順利;如學生討論時眼神閃爍,并時刻關注教師的動態,則表明該學生準備不充分,且害怕被教師發現。如有小組討論異常熱烈,且每個學生都有說有笑,教師則要考慮該小組學生的討論是否已經超出教學內容,即開始閑聊天。對于準備充分討論熱烈的學生,教師應當表示肯定與贊許,并報以微笑;對于準備不充分討論比較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當適當給予幫助;對于討論超出課程內容的學生,教師應當以眼神表示警告,同時也要給予幫助。教師在觀察過程中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中,提出一些更加值得探討的問題,使討論更加具有指向性、針對性,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進行深入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合理把握討論時間,討論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時間太短學生則無法深入思考,問題只是流于表面淺層次或者只是敷衍;時間過長則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討論到后期會越來越沒有熱情。
(四)課堂討論后指導學生進行成果匯報并進行評價
討論結束后,教師應當要求各小組派遣一名代表進行成果匯報,讓每個小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答。此時教師可采用競爭機制,匯報優秀的小組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從而激勵學生在討論時更加投入深刻。在匯報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提問,如《風箏》中作者為什么一再提到“我的心只得沉重下去”,以檢驗學生的討論效果。匯報完成后,教師應當對個小組的發言進行總結,對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對表現不理想的小組進行鼓勵,消除他們的惰性和心理障礙,并建議他們下一次討論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討論時深入思考。教師總結完畢后則要對教材進行更深一次的講解,加深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從而學生彌補討論過程中遺漏的問題,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公正、熱情,恰如其分,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在開展課堂討論中,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避免討論被部分學生把持
有些學生思維開闊且健談,這些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另外一些學生則比較內向或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學生在小組討論使便充當聆聽者的角色,這樣,討論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對此種現象加以引導,鼓勵那些不善于討論的學生積極融入小組中,也可指定這一類的學生為小組代表進行總結,從而保證所有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合理把握問題的思考難度
教師應當注意提出的問題應當是具有發散性的,一個學生獨立解決不了,需要集思廣益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每個班級內學生的能力都有差異,提出的問題不宜過難,也不宜過易,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如上文提到的《風箏》一文教學,“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多種,可以是作者的兄弟之情,也可以是作者的自省精神。
(三)避免問題指向不明
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指向不明,學生的討論就容易沒有針對性,容易流于泛化,無法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提升學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問題時,除了考慮學情之外,更要科學。
總之,課前指導、問題選擇、合理組織、科學引導、及時總結,是課堂討論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課堂討論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開放和富有活力,科學與合理地開展課堂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扎實,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也應當掌握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實現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