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摘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職業技能大賽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與建設職業技能大賽有效地結合起來,構建高職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不僅能加速教學管理模式的轉型,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職業素質 培養 職業技能大賽 體系建設
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大賽水平對高職院校的建設與管理,高職學生的良好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某種程度來說,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相對于具有某種技能更重要。雖然社會的行業各種各樣,不同的行業有不一樣的技能要求,但是,各公司對求職者的基本職業素養卻有同樣的要求。因此,學校在建立職業技能大賽體系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一、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現狀
大學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時期,學生在大學期間有了自己足夠的空間與不一樣的追求。枯燥難懂的上課學習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并慢慢地逃避。為了使學生有一個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許多學校采取了開展運動會,舉行辯論賽,舉辦文化藝術節等措施,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但是,不管大學生活多么豐富,那些在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還是會因為專業能力不足,無法得到優秀企業的青睞。因此,對于高等院校而言,采取有效措施來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已經迫在眉睫。
二、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出能夠服務于一線生產管理部門優秀人才。而優秀的人才不僅要求學生有著專業知識與技能,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很快適應新崗位,并為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技能可以很快地形成,但良好的職業素養需要用長時間去培養。因為職業素養不僅代表學生的質量,也可以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并將其貫穿于學校培養人才的整個過程中。
三、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推動作用
高職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技能比賽的題目往往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關,因此,多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也可以幫助他們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對高職院校的教學具有很好的導向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職業技能大賽,學校必須建立好一套可行的制度,包括規章制度、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僅要確保硬件的安全,也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去購買材料,發放獎勵等,這樣學校與比賽相關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真正地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去鍛煉。
四、構建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的探索
1.構建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的指導思想。對于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要重視自己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發展自己的特長與個性,并在培養自己職業技能能力的同時,注重自己職業素質的培養與形成。高職教育應大膽地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與職業技能大賽體系的建設相結合,這樣對于學生的良好發展有著重要作用。2007年開始,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大膽嘗試了系統的競賽組織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經驗,獲得了一些體會。學術型的評價標準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層阻礙。高職教育只有打破這層阻礙,才能邁進能力應用型這一評價標準。高職教育建立了學生實習與實訓競賽的體系,一方面使學生開始注重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又使教師將主要精力放于能力指導上,從而很好地把學生的工作學習精力與教師的專業教育結合在了一起。
2.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的組織方式。(1)高職學校不必只讓學生參加省級或國家級的大賽,可以在學校內以校級為單位進行,讓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并成立大賽組委會組織全面工作,成立執行委員會負責具體事務。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只有少數學生可以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所帶來的弊端,使更多學生參與到比賽中來,親身體會比賽的樂趣與完成比賽的成就感,也可以給學校帶來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校更好地發展。(2)學校可以引入競爭的機制,即各學院中參與職業技能大賽的名額不固定,既不按專業好壞分配,也不按學院人數比例分配。不給各教學單位分配名額,不按各教學單位的學生人數等比例獎勵,而是采取項目申報制、競標制等,各教學單位按照學校具體的規章制度和流程進行申報,并根據各單位參賽人員的表現晉級。這樣可以確保比賽更加公平。
總之,在當今這個教育大潮流下,就業壓力不斷在增加,高職院校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來使自己的學生可以在找工作時從容自信,更好地得到社會的認可。而要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要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與專業教學相結合,也要將其與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體系的建設相聯系,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也可以擴大國家的人才隊伍,為國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良.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曲文濤.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