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
【摘要】中學思品課教學要順應時代要求,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使命。教師是課堂創新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需要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改進學習方式,關注生活、結合實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 ?興趣 ?氛圍 ?方式 ?生活 ?手段
二十一世紀是以創新為主流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要使命。本人根據多年的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激發創新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可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培養學生濃厚的創新興趣。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激發其創新的熱情;可以用巧設懸念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創新思維;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和觀點;還可以設計出開放式的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等。如我在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一課《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在課堂教學中插入活動,“要求學生制作一張表格,把他們認為在法律和道德范圍內應該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事情列出來,學生經過分析討論,發言踴躍,通過此活動,使學生明確了什么是責任,自己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強化了學生要做個道德高尚有責任感的人的體驗。
第二、營造民主氛圍
從某種角度看,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生唯書、唯師的心態,不敢懷疑教師,不敢懷疑書本,更不敢向權威挑戰。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創新能力,不僅要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必須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奇異的想法,教師應選擇適當的角度予以鼓勵性的評價。為此,我嘗試師生角色易位,讓學生自己當老師,接受備課、上課的任務,學生感到非常的新鮮、好奇,心理上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的主動地位。我選了“生活消費要與國情相適應”的課題,接受上課“預約”的同學,學生課余不亦樂乎地忙著閱讀、研究書本內容,找資料、列提綱、尋例證……當學生正式登臺授課時,我并不是袖手旁觀,而要注意正確引導其他同學的配合和課堂氣氛。學生授完課后,我又恰當評價,加以鼓勵和肯定。學生提供的這些材料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教材信息的取舍卻因人而異,因而這個取舍的過程本身也就是體現了學生學習、創新的因素,閃耀著創新的火花。
第三、改進學習方式
長期以來,政治教師往往只重視研究教法,忽視研究學法。其實學法是教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通過課程改革既促使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又迫切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盡管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但能產生實踐效果的最終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應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思想政治學科發展規律,要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自學能力;要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自身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為未來的社會實踐作好充分準備。
第四、關注生活,結合實際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強調:“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可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雙基”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應該重視“雙基”的教學,而我們教學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學知識去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現實生活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來源于生活實際,而理論又要反過來指導生活實際。創新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能把學生培養成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而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代新人,作為政治教師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盡量采取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例子來闡述理論觀點,這樣使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有滋有味,又能學有所用。
如講到清除封建殘留思想時,就要聯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的危害等;講到維護祖國統一時,就要聯系到臺獨分子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的危害等;在講“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時,拿出人民幣等商品讓學生當場鑒別真偽,這樣學生非常感興趣,不僅學到了法律知識,而且增長了生活常識與經驗。教師再進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讓同學們談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的感受,最后引導回答提出解決辦法等等。只有這樣學以致用,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五、運用現代科技手段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例如:在思想品德“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這一課教學中,講述“團結就是力量”這個問題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首《團結就是力量》。明晰的畫面、鏗鏘的節奏、氣勢磅礴的主題,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知識結構的理解,同時在雄渾的音樂意境中領略手手相連、心心相映的崇高美。在教初二法律常識時,我建議學生多看“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節日,有時通過網絡把“今日說法”節目下載下來,拿到課堂上作為案例與學生一同分析、探討,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的能力。
實踐證明,教師是課堂創新教學的設計者、指導者,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這個有限的時空里,教師只要從創新的角度不懈努力,深入實踐,上下求索,就一定會使學生煥發出無限的創新活力,就一定會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