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坤倫
【摘 要】近年來素質教育一直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如何迎合學生的心理來創建趣味性課堂一直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課題,尤其是對于思想品德這一類文字占主導的學科來說,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學效果最為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教學 思想品德 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54
教育是培養人才最為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途徑,但往往一提起學校教育大多數人只注重課本知識教育部分,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目標就是教給學生相應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實際上,學校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在于育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重點在于“育人”二字,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經濟上的巨大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零零后們成為在甜水中泡大的孩子,日益優越的生活環境反而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了腐蝕,道德素養日益降低。因此我國現如今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的成長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期,生理與心理上的不穩定導致學生情緒起伏的不規律性。因此對于這樣一門以教育性為主導的學科來說,學生從精神上產生抵制和厭煩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聽講不認真。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要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
一、創設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一舉一動都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習環境的適合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思想品德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字性內容占主導,需要學生動用記憶力的部分也就相應增加,而記憶效果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要想順利的上好思想品德就必須創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教材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一)教師要加強情緒調控能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起著知識、經驗的傳輸作用,更是課堂氣氛的把控者和調節者。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授課內容的單調性,也就更加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調查顯示在大部分初中生心中教師都處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情緒的好壞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在課堂教學過程始終保持著高亢、積極地情緒,這些情緒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傳達給學生,從而影響學生的聽課心情。
(二)思想上引導但不強制
道德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桿做事標尺。每個人由于成長環境和后天教育的不同,衡量道德標準的尺度也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學生日常為人處世方法的不同。而道德不同于法律,后者有著明明白白的條文規定,給人的行為劃定出明顯的界限,超出范圍就會受到國家強制性的制裁。道德則沒有具體條文的限制,講究的是公道自在人心。以現實生活為例,見到有人被搶錢包,見義勇為是一種英勇的表現,為了自身安全作壁上觀也情有可原。對于道德教育來說,我們只能盡量的引導而不能強制,但初中生身心上的不成熟使得社會閱歷缺乏,想事情的角度也就過于簡單,對于是非黑白的判定界限模糊,進而導致學生行為上的隨心所欲。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播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心靈的正能量,但不能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必須怎樣做,怎樣想。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精神上的不自由感,進而催生學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二、采用民主的教學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既是知識的吸收過程,更是情操的陶冶和享受過程。但實際教學實踐表明,思想品德教學課堂上學生的“痛苦”遠遠大于享受,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然后將所謂的重點內容畫出,剩下的時間就是學生無休無止的背誦和記憶。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毫無新意,通常會導致學生聽課期間受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教學手段,增進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從而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與生命。
(一)辯論式教學
初中生正處在精力旺盛時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好勝心理。因此辯論式教學是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之一。一方面,參加辯論的學生在辯論過程中要對自己所持的觀點進行說理,就必須事先準備好充分的材料,單單依靠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吸收到大量的課外知識內容,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其他擔當聽眾的學生在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的過程,會不自覺地受到辯論情緒的影響,使得自己的大腦思維的高速運轉,跟著參加者一同進行觀點的論證和反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知識的傳授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更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趣,從而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還能夠讓學生從辯論中獲得滿足感和競爭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二)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一種較為實用的教學方法。思想品德課本上包含多個類型的案例,有的案例所宣揚的道德觀點是絕對的。如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等等這些道德品質是不具有爭議性的,因此辯論式教學在這類知識的授課過程中并不適用,而討論式教學則較為符合。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抒發自己的意見,然后小組內部進行總結,派代表進行總結陳述。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案例進行教學,如選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典型事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這種教學方式雖然遠沒有辯論式教學那么激烈和鋒芒畢露,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每個學生的說話欲望,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
總之,思想品德這門課程主要承擔的是德育工作,即為學生的健康個性和人格的建立提供指導和示范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把握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學科特點,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氛圍,從而優化課堂結構,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