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楊
課題項目
2013年安徽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學會課題“高職藝術專業‘項目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模式實證研究 ”[課題編號:BCB13024]。
作者簡介
沈 楊(1982—),女 ,安徽肥西人,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以室內設計基礎和課程設計兩門課程教學為例,闡述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按照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理論,以職業崗位分析和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參照系,通過多種手段創新理論教學;同時注重藝術教育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通過跨界思維的培養,挖掘出每位學生自身潛能。實踐證明,職業教育和藝術教育兩種形式在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鍵詞:職業;角色;創意;跨界
當代中國職業教育的工作過程和項目化課程的探索,對藝術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產業、行業、企業、職業、任務、產品等實踐性要素紛紛進入藝術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領域,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藝術職業教育與其他職業教育有所不同,它既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又有著藝術教育本身的特色,如果只強調技能,會使藝術專業人才的創新發展能力受到阻礙,如果只強調藝術,又與職業教育的改革步伐不相符合。正是基于這一狀況,在項目主題式課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職業教育與藝術教育雙軌并行的指導思想,即在授課過程中打破原有章節的劃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圍繞室內設計師的素養,從“市場、宣傳、設計、技術”四個方面為出發點,腳踏實地進行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模式創新,真正發揮每一門課程應有的作用。
一、目前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室內設計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作為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設計入門課程之一,是教學環節中較早全面闡述室內設計的定義、介紹設計師素養和室內設計原理的理論研究課程,它是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全面了解本專業對應的崗位職責和基本技能的入門課程、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可是在近幾年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越來越體會到設計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輔助,是幫助學生掌握職業基本知識、拓展專業視野、提高設計文化修養、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徑,光有實踐的教學培養出來的是技術工人,而設計師不僅具有繪圖功底,更重要的是對設計的責任意識,要有豐富的涵養,精湛的技藝源于生活積淀和個人品質修煉。因此,一些涉及傳統文化、素質拓展、大師研究的理論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藝術生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理解力和思考力都較為欠缺,學習主動性不足,這一切給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學習都帶來極大地困擾。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讓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與熱情,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投入課程學習,是筆者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作為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其辛辛苦苦講45分鐘,講很多內容,學生聽過就忘,不如抓住一個重點,一堂課下來,學生能夠記住一個要點,懂得一個道理,或者創新意識得到增強,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主題式教學思想將課程設計成一個個主題工作任務,然后圍繞主題任務,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深刻地體會,這樣的教學才具有意義。
三、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探索
1.說講結合,明確目的
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特別是新生對于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所需要的知識體系結構是不了解的,對于為什么學這門課,這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課程的相關性問題是不清楚的,特別是一些藝術課程之間是串聯關系,如果單純地只學習某一門課程,就像是盲人摸象,最終的結果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到了課程設計階段,才恍然大悟,后悔當初沒有用心學習,但為時已晚,往往只能應付了事。
說講結合,就是把說課變為講課,將教師在專業活動中與同行交流的教學設計稍加改動,變為課程的第一講內容——學前導航,使學生們從一開始就對這門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學習方法等有清晰的認知,知道為什么要學、學什么以及怎么學,從而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2.角色扮演,調動興趣
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理論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來設計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還原真實的工作情景有助于學生樹立職業意識,逐步實現學生向職業角色的轉換。“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是一門百余人的合班課,如何在這樣一個大課堂的理論教學中讓每個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教學積極性,變被動的接納為主動的學習,是筆者一直探索并為之努力的事情。在講到與客戶洽談溝通時,提前布置同學們課下編寫劇本、排練小品,課上再現家裝展覽會現場、新房交付現場、裝飾公司現場等不同場合與客戶溝通洽談的情景,扮演角色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客戶、業務經理、設計師等,自編自導自演的小品將家裝工程的承接形式、與客戶洽談的準備、溝通技巧等所需理解的知識內容生動、立體、透徹地展現出來,這種角色體驗讓表演者和觀眾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認識到裝飾設計是一門服務行業,設計師除了做好設計,還要有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理解了客戶溝通的重要性,設計師要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建立彼此的信任,以及對客戶的經濟情況、性格、職業、年齡、家庭組成等信息搜集的重要性。
3.你來我往,自主學習
對于一些大眾所熟知的內容如設計風格一章,提前布置學生課下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課上匯報與討論,交流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信息整理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將他人的信息變為了自己的信息,同時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對于一些專業性強的內容,則在課堂討論之后再布置相應的案例收集與匯報。在課程設計階段,這種設計交流次數則更加頻繁,通過集中討論的方式,使得同學們的觀點可以集中碰撞,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除了課堂交流,課下交流也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充分利用自媒體,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通過微博、微信、微課的三微教學法,將室內設計的潮流、前沿、行業動態等進行傳播,特別是建立了平臺后,學生們可以通過平臺自發組織討論,發表個人觀點和意見。
4.跨界思維,創意訓練
跨界是當今設計界一個新銳的設計態度和設計方式,跨界(crossover)在英文中的的原意是“轉型、轉向”,后引申為不同領域間的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兩個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等范疇而產生的一個新行業、新領域、新模式、新風格等。通過跨界思維,在繼承所跨之界各自的優秀特性的基礎上,創造出超乎尋常的創造性價值。
(1)從影視劇的室內場景中分析設計案例。跨界思維不僅可以運用在原創設計上,也能夠運用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電影和電視是社會的濃縮和歷史的再現,提供給我們琳瑯滿目的場景資源,風格多樣、類型多種,涵蓋面廣是任何一本專業書籍無法給予我們的。在案例分析的時候,先從當時流行的影視劇中選擇,會大大增加學生感興趣的程度。例如,在《來自星星的你》熱播期間,選擇這個案例進行分析,觀看節選片段,將案例由靜止的圖像轉為動態圖像,討論的熱烈程度會大大增加。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居住空間時,將他們想象成業主,從職業的不同、性別的不同、性格的對比展開,進而分析室內風格的選擇、色彩的運用、材質的表現,等等。待學生們進入狀態之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一些經典片、歷史片等自己喜愛的影視作品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借助圖像媒介改變室內設計創意思維方式。“世界已由圖像符號組成,我們通過電影、電視、錄像、廣告等大眾傳媒的過濾,接收到的是一個被解體、并置、雜亂的圖像世界。”這也成為了不少設計師利用圖像媒介進行室內設計創意的思維方法之一。例如,香港著名設計師方振華,在他的工作室,找不到一本關于室內設計的書籍,都是一些服裝、平面、產品的雜志,等等。用他的話說,看別人的設計,永遠只能走在別人的后面,無法超越。他從一雙皮鞋的照片中能找到KTV設計的靈感,從一雙塑料拖鞋上能想象到空間的造型,從一件帶紗的文胸上設計出把窗簾放在外、窗紗放在內的新的窗簾形式。可以看出,日常接觸到的生活圖像都可以是設計創作的素材。
在借助圖像媒介之后,我們就找到了開啟每位學生自身潛能的鑰匙,具有設計想象力就不再是個別人的特異功能,學生能較輕松地掌握室內設計原創的要領。
四、總結
通過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嘗試我們發現,職業教育與藝術教育思想并行不悖,藝術專業的職業教育不能喪失藝術教育的特色也不能丟掉職業教育的根本,我們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力。不能只顧眼前,更要把眼光放遠,為中國設計的未來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張 葳,李海冰.感性教育與人文氛圍——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裝飾,2014(04).
[2]梁成艾.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邱曉葵.居住空間設計營造[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
[4]彭 軍.第六屆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年會特色課程實錄[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