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摘要】小學生語文學習是掌握語言、提高交往能力和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而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又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轉變觀念,因勢利導,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培養;提高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作為文化基礎的語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語言知識與技能是從小學語文的學習中積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改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發小學生閱讀興趣,強調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小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心靈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積極性,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1. 教師應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育人者應先自育。教師素質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小學生閱讀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教師文化修養不僅表現在知識的豐富上,同時包括思想觀念的轉變、授課技能和熱情的提高上。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努力。
1.1轉變傳統觀念,形成全新思維
傳統觀念認為,小學生閱讀水平只要達到認識字詞、流暢讀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標準,要求對語文閱讀的教學不但要掌握字詞,并且還能夠對語言進行運用,同時還要求在閱讀中興趣得到培養、性情得到陶冶、思維得到創新。這種新的標準不但是對學生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應當打破傳統觀念,明確認識新課改的要求標準,形成全新的思維。
1.2豐富專業知識,注重授課技巧
教師應當抓好基本功,不斷進行充電。語文閱讀教學是最能體現教師專業知識的環節,一方面,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比如,對文章背景知識、作者的相關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夠熟練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夠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欽佩感,這有利于學生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別注重授課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育已經被淘汰,老師應當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重視教課技巧,不斷的啟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
2. 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必須培養閱讀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有語文閱讀的動力,而有了動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閱讀的能力。興趣的培養常常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表現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因人而異的提問設置等等。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手段和方式。
2.1做好閱讀準備工作,調動興趣
萬事開頭難。對于閱讀教學工作亦是如此,小學生興趣愛好的可塑性強,所以,閱讀前的導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開始前,如果教師能夠增加些對課文背景或相關知識的趣味性講解,那么就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充滿期待,在懷著興趣的情況下,閱讀的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自然閱讀水平不會有所提升。閱讀前的準備工作,體現為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對文章的背景等知識的滲透,比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入手,聯系課文的內容,引發對課文學習的積極性。
2.2靈活創設情境,吸引學生興趣
只有身臨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記憶深刻,對于小學生尤其如此。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組織一些情境表演,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一方面培養了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另外,注重課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學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鳴的好方式。
3. 積極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的自主性
閱讀自主性的培養是提高閱讀水平的關鍵。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擁有自主意識,才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開動學生腦筋,從而培養學生自辯、自治、自學的能力,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具體來說,引導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包括培養自主意識和傳授自主閱讀方法。
3.1建立學生獨立閱讀的自信心,增強自主意識
小學生的智力發展特點決定了其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尤其體現在閱讀的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經意不恰當的批評,常常會挫傷學生幼小的自尊心,從而產生對閱讀學習的反感和懼怕情緒,這種反面的情緒會左右學生今后對課文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此,老師在課堂中,應當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多鼓勵,少批評。比如,學生課文讀得不夠流利,不應立即指責課前預習太差或記憶力太差,更不應對其閱讀能力進行負面評價。此時,應當從勇氣可嘉、發音標準等其他側面對學生加以褒獎,然后因勢利導,指出課文讀的不夠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詞還是其他原因。這樣,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同時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樹立起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克服過分依賴心理。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是老師講一句,學生記一句,老師講一段,學生記一段。學生在閱讀中,經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撿一路丟,所以,老師應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學習意識。
3.2注重教授閱讀的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強調了方法遠比學到的知識本身重要,有了正確的方法,才能不斷的獲取知識,在小學生閱讀教學過程中同樣如此。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才能夠使其擺脫過分依賴心理,從而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形成創新思維。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有許多種,比如,老師可以調動學生全方位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在閱讀中手、眼、口并用,在獨立閱讀中帶著問題讀課文,將有疑問的用筆劃下來。又如,時常開展一些課文討論活動,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見,老師則對學生的基本價值觀進行引導,對于有創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勵,在這樣無拘無束的討論中,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其思維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實孩子的主體地位,關鍵是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后,老師都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鼓勵其積極獨立思考問題。
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為老師,需要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開創新思維并享受閱讀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鄧少濱,閻光霞.芻議小學生閱讀品質培養策略[J].圖書館論壇,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