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路日亮
〔摘要〕 從“意識形態”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轉換,體現出列寧在革命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在中國尚處于轉型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面臨價值理想弱化、政治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并存導致魚龍混雜等諸多現實問題。當前,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新方法,使馬克思主義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將新媒體作為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效陣地。
〔關鍵詞〕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5)03-0060-03
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問題就是一個全球關注的焦點,當下,學術界又興起意識形態問題研究的熱潮,意識形態革命論、意識形態批判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等問題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在我國尚處于轉型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我們應正視問題,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一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特拉西提出來的。特拉西所講的“意識形態”即創建研究觀念的方法的科學,“目的是建設一門基礎性的哲學理論,即‘觀念學” 〔1 〕 (P30 )。然而,特拉西的“觀念學”只是提出了意識形態概念。真正使“意識形態”概念發生實質變化的是馬克思。1841年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使用了德語的“意識形態”,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明確“意識形態”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并從生活實踐出發去闡釋意識形態的來源、作用等問題,認為意識形態的本源及其存在方式就是真實的現實生活,由此確立了意識形態唯物史觀的地位,從而創建了意識形態的哲學意義。從社會科學角度講,意識形態就是對既有社會秩序的一種世界觀的反映,它既包含政治變遷的歷史,也表現出對理想社會的看法。但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其實就是階級社會中特殊利益者假借共同利益而在觀念世界的必然反映,本質上是編造幻想、歪曲現實關系。因此,在其著述中“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一個否定和批判的概念。之后,列寧承繼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首次提出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明確賦予意識形態肯定的內涵從而改變了其“否定和批判”的性質。在列寧看來,一定的意識形態總會代表一定的階級利益和政治傾向,他強調由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不同,資本主義社會思想領域必然會有意識形態的對立。很顯然,列寧所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是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相對立的思想觀念。英國學者麥克里蘭曾分析,列寧之所以提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就是“為了避免工人群眾遭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侵蝕” 〔2 〕 (P33 )。
由此看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轉換,并非對意識形態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是在革命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20世紀初期,在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批接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大量譯介馬列著作,使意識形態這個概念逐漸被我國廣泛地使用和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形成一套符合中國革命實際及其發展前途的系統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實踐成果,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工作之重要,主要在于其能在規范人的思想行為、傳播正能量等方面發揮導向性作用。
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不僅需要我們從理論上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其引導方向和調控大局等功能,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改進工作方法,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充分發揮其統領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轉化為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 〔3 〕 (P7 )。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意識形態領域衍生了一些不得不重視甚至已經產生消極影響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價值理想弱化,“利己主義”甚囂塵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欠完善,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消極影響,社會上一些人物欲膨脹,一味追求個人享受,沉湎于吃喝玩樂,喪失了社會理想。有人甚至為了謀取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制假賣假、投機倒把,權錢交易、損公肥私,拜金炫富、招搖于世。發展市場經濟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但因未能及時樹立起合理的價值標準,從而產生了價值觀念的迷失,最終導致一部分利益群體的精神荒蕪。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沖擊,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是政治信仰缺失,產生了“懷疑主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俗化傾向的流行,部分民眾在追求實用主義的同時逐漸淡化了政治信仰,失去了以往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另外,腐敗現象也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嚴重削弱了意識形態凝聚人心的作用。而西方政治制度的傳播、外部意識形態的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動搖著普通民眾的信念,有些人開始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持懷疑態度。毫無疑問,政治信仰是民族團結和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保障,政治信仰缺失、忽視意識形態的作用會影響這條道路的方向,這給我們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三是多元文化并存,形成魚龍混雜的局面。現代傳媒的迅速發展,網絡、手機的日益普及,使人們對多元文化的接受更加便捷。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雅俗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去偽存真地辨析文化精華,吸收正確意識形態引導的文化,這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持其霸權地位必然要強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用以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部分信仰缺失的民眾容易誤入歧途,甚至相信一些歪理邪說,這就促使我們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搞清楚對外開放與“西化”之間的嚴格界限,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作用。
三
針對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首先,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核心是價值觀問題,意識形態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發展而變化時,人的價值觀也會隨之變化。馬克思曾說:“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4 〕 (P611)
新世紀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一個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這種變革不僅表現為經濟社會的轉型,也體現了價值觀的巨大轉變。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使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以及人際關系等社會模式日趨多樣化,而且帶來價值觀念、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別是各種良莠不齊的價值觀念沖擊著傳統的自上而下集中統一式的價值取向。那么,在利益觀、價值觀日趨多樣化的時代,怎么才能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居主導地位呢?筆者認為,要靠“疏導”而不是單純的“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其中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愛國主義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是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向心力。然而,如果僅僅從政治的高度宣傳核心價值觀似乎難以真正發揮其引導、激勵、育人等效應。因此,我們應該從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對群眾加以宣傳灌輸,實實在在地將道德元素蘊含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利用網絡等新媒體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比如發現和宣傳先進典型,讓人們以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為榜樣,自覺克服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的錯誤觀念,堅定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雖然說意識形態的本質在于試圖以一定的價值目標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有效控制,然而,意識形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卻不應該是強制的,相反,溫情的規范或許更能被人接受。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念滲透到民眾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有效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創新方法,使馬克思主義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意識形態只有內化于個體的精神世界中并作為其思想與行為的出發點,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其研究的根本問題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基于我國復雜的歷史和國情,我們自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同時,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系列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并將之內化為中國人民的思想規范,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與核心。然而,個人在智力、需求、觀念等個體因素方面的差異對個人行為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個體差異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對象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每個人總是基于自己獨特的閱歷和體驗,生成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評價,從而表現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不同興趣。由此可見,意識形態的思想及理論體系是要被某個特定的群體中的個體所接受的,而意識形態本身必須有足夠強的吸引力,才會更容易被個體接受,從而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
在13億中國人中,相當大一部分人只知道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甚至有一部分人連這一概念都沒聽說過),普通民眾更是感到高深的理論與他們的生活無關緊要,要讓社會認識相對感性的普通群眾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涵并用以指導其生活實踐還是艱巨復雜的工程。如今,政治信仰的淡化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社會問題,要想提高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應該在寓教于樂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力。讀圖時代,音樂、影視、網絡等形式對民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平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使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
概而言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引導可以化解社會矛盾,凝聚人心民心、整合大眾力量,我們既要防止意識形態的淡化傾向,又要避免把意識形態完全政治化。
最后,將新媒體作為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效陣地。在中外文化頻繁交流與碰撞的新時代,西方意識形態借助新媒體強勢滲透。但是,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既對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機遇。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 〔5 〕 (P412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特點,面對紛繁而復雜的社會生活,我們必須提高認識,將新媒體作為全面而有效地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
在我國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紛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充分吸收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為自身發展與創新汲取充足的文化養分。同時,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堅決摒棄繁雜文化中消極丑惡的內容,抵制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腐蝕。相應地,我們要創建全體公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融合黨的政治理想、中華民族的社會理想和全體公民的生活追求,以鑄造中華民族騰飛的精神動力,從而掌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導權,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滿意度。鄧小平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6 〕 (P144)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認識到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時效性,我們黨的意識形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英〕大衛·麥克里蘭.意識形態〔M〕. 孔兆政,蔣龍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