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峰
摘 要:在教學課堂中需要師生互動,當老師提問時,經常會出現學生答非所問、問題百出的現象。而這個時候老師應該怎么處理的呢?從教多年的經驗提一些觀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問題解決能力;“錯”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富有創造性和具有明顯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也是學生普遍感興趣的課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強調結合初中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礎知識;同時,在挑戰困難、增強自信心與創造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鍛煉。
一、問題的提出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孔子曰:“人非圣人,孰能無過?”特別是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上課回答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而我們老師在處理這些情況時則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出現師生關系對立的尷尬局面,不僅影響教師的上課情緒,還會挫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在從教初期經常為這些問題而苦惱不已。在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突發事件。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教師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到學生。如有的學生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教師就批評他,或直接讓他坐下,而不去分析他產生錯誤的原因。久而久之,這個學生肯定不會再舉手回答問題,而其他同學也怕答錯后同樣遭到批評也不會舉手回答問題。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氣氛,而且我們也不能及時得到學生掌握程度的反饋信息。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每一個學生都有他們的自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給孩子不及格的分數”,其用意是希望教師任何時候都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當學生上課答錯問題時,教師仍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那么,教師應如何面對和處理學生的“錯誤”呢?
二、問題的探討
對于課堂中出現的此類問題,筆者在不斷地請教前輩、能人,并總結經驗、吸引教訓后,終于能夠如魚得水。具體總結為三個方面:
1.化“錯”為正
一次課堂上講VB程序設計內容,筆者在很投入地講課,而學生小A卻一直把頭轉向旁邊的同學在講話。為了提醒他注意,正好在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筆者就提問學生:“上節課提到的循環有幾種?”正解是:計數循環、當循環和直到型循環。結果小A頭也不抬,回答:“死循環”,全班哈哈大笑。而見同學們都笑了,那名同學洋洋得意地看著我,有的同學也把目光轉向了我,準備看“好戲”。顯然如果處理不當,課堂紀律肯定“hold不住”。筆者靈機一動說:“哇!小A同學,你都已經預習到死循環這一節啦?我們今天正好要講相關的內容。要不你給我講講什么是死循環?”原來在同學面前洋洋得意的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本來是想隨便對付一下老師,這下老師反而把問題又拋給自己。他面紅耳赤地說,“老師我還沒有思考好。”老師趁機給學生一個臺階下,再調整一下自己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拋下一個新問題,讓學生去幫助他一起探究,“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出現死循環?”“出現了死循環后,應該怎么辦?”如此一來,筆者將一堂課又拯救過來了。但在這之前,教師顯然是沒有相關的準備。備課不僅是要備教學內容,而且還要備學生。雖然不知道學生在課堂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況,但如果我們生搬硬套地讓學生跟著我們的思路走,教學效果顯然不行。我們老師要有掌控課堂大局的能力,這需要多次的磨煉和不斷學習總結才行。
2.將“錯”就錯
在講Word圖文并排這一節內容時,筆者請一位同學上來操作一下如何將一張圖片襯于文字下方。結果該同學演示的時候,是將一段文字放進文本框里,然后選中文本框再將其置頂。在該同學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下面的同學一直在著急地喊“不對!不對。”應該如何如何操作。筆者在提醒下面同學不要說話的同時,鼓勵該同學按自己的思路堅定地操作下去。他做完后的效果和正確的效果是一樣的,雖然操作步驟煩瑣了一些,卻還是完成任務了。而此時同學也是很急切地期待著老師給結果。筆者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肯定學生的操作是對的,而對于下面的學生而言,告訴他們的操作步驟也是對的。并且告訴所有的同學其實對于實現這樣的效果有多種方式,可以直接將圖片襯于文字下方,也可以將文字放入文本框后置頂。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大膽創新。將“錯”就錯,有時也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3.以“錯”激思
學生一般很難察覺一些隱性錯誤,老師發現學生這些錯誤時,最好不要直接指出。而要引導學生學會多思考、多觀察、多比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一旦學生發現自己的這些錯誤,他們會比學到任何知識都開心和興奮,老師只需要利用此機會讓學生去反思和總結即可。例如:在講解Flash動畫中創建引導層一節內容時,學生總也不能將元件按照自己的引導線創建運動動畫,主要原因是學生未將元件中心點放在引導線的起始點和結束點處。而此時老師如果一語點破,學生一定會覺得很簡單。更合理的方法是:分組合作,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應該如何改正?讓學生去總結、去思考。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這樣一來,學生的收獲一定會比老師直接講解要多得多。
三、問題的思考
錯誤是學生真實的流露,如果學生都能正確地回答出問題,那還需要教師干什么呢?我們的教學應該允許學生犯錯,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錯誤的存在,要善于捕捉和運用教學中的各種“錯誤”資源,讓“錯誤”促進學生的學習,在錯誤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一位日本老師曾對一些弱智兒童進行有計劃的訓練。他伸出五個手指讓一個孩子數,孩子只數出了3根,他卻非常高興地對那位孩子說:“你真的太偉大了,第一次就數了三根,只不過少了兩根。”他就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雖然鈴木鎮一當時面對的是一位弱智孩子,但至少他的話,讓那孩子對自己是充滿希望的。
又如,一位美國老師面對的是一位非常怯懦而自卑的男孩。一天,他布置了一篇作文,這位男孩寫得不怎么好。這位老師在作文的空白處卻批上三個字:“寫得好!”這短短的三字評語讓這男孩激動不已,他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盡管人們沒有記住這位老師的名字,卻永遠記住了他所“發現”的學生——美國著名作家馬爾科姆·多爾考夫。試想如果當時那位老師的評語是“重寫”兩字,馬爾科姆·多爾考夫肯定會垂頭喪氣,并且心灰意冷,對自己的寫作文能力也不會有信心,那么,他以后就成不了作家了。
澳大利亞科學家貝弗里奇說過,“犯錯誤是無可非議的,只要能及時覺察并糾正就好。謹小慎微的科學家既犯不了錯誤,也不會有所發現。”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必須要多實踐操作,絕不能因為怕出錯而成為“謹小慎微的科學家”。學生的錯誤是課堂最原生態的“資源”,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資源,而應充分利用這些錯誤帶給我們的教學契機。如果我們能鼓勵學生能自信地多思考、多操作、多實踐,那么,課堂錯誤就會在不斷地改正中行進,在教師良好的駕馭中轉化提升,才能迸發無窮的魅力。愿我們的學生越“錯”越勇,我們的老師有時也需要面“錯”即改自己的教學思路。相信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教師要以正確的方式對待教學中的一些錯誤,將“錯”進行到底,在錯誤中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錯誤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這一教學理念影響下,筆者在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在蘇州市優秀教案評選中,獲得二等獎;輔導的信息編程社團,在市優秀社團評選活動中,獲得二等獎。在20屆江蘇省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輔導學生獲得一次全國一等獎,兩次全國二等獎。
參考文獻:
[1]李藝.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與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小莉.淺議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激趣策略.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