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波
【摘要】課外活動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生活,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本文首先闡述了課外活動對習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然后根據以往教學經驗提出開拓眼界、開展活動、組織課外閱讀和成立小文學社四種方法,最后對方法進行總結。實踐證明,本文提出的觀點對習作教學有比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作能力 課外活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37-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外活動是習作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學生實際和當地條件,開展一些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的發展,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拓展眼界,豐富內容
要使學生在習作中擺脫“沒什么可寫”的弊端,必須拓展學生的眼界,把學生的眼光拉到日常生活中來。“學生的生活愈豐富,作文的內容就愈充實”。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導學生投身社會生活,親身體察,躬身實踐可以增長知識,獲取豐富的習作材料。
1.觀察式 引導學生隨時觀察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風云雨霧;觀察各種建筑設施;觀察各種動物;觀察身邊的各種人和事;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觀看各種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等等。要求學生既作定向觀察,又作機遇觀察,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從中認識許多事物,增長不少知識,獲得一些有用的材料。
2.訪問式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去探望五保老人,看他們是如何歡度晚年的;采訪致富狀元,了解他們的發家史;采訪英雄勞模,了解他們為國為民做出的重大貢獻;訪問農民,感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活力;參觀鄉鎮企業,了解當地的經濟建設情況等。這樣既可體驗生活,開闊眼界,了解社會,感受時代的脈搏,又能得到許多生動感人的材料。
3.實踐式 好動手是兒童的天性。所以,要引導學生親自實踐,動手操作。比如引導學生做家務活,參加田間勞動、搞小實驗、小制作、小飼養、小種植,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等。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夠鍛煉實踐能力,增強感性認識,獲得有益的作文材料。
總之,把學生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引向家庭、引向普通而平凡的人際關系,在平凡的人和事之中,得到交談和寫文章的材料,開拓眼界,豐富內容。
二、開展活動,激發興趣
爭強好勝是少年兒童的特點之一。開展習作競賽活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能激發習作熱情、滋生習作興趣。習作競賽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組織民間故事講演賽,看圖(實物)作文賽,命題征文賽,讀書(作文)心得體會講演賽,作文接龍賽,材料作文賽,以及給文章加開頭、續結尾、添過渡等片段練筆賽等等。根據學生實際,創設一些符合少年兒童認識特征和作文心理的競賽情景,只要引導得當,指導得法,既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思,又能使學生在緊張的競賽中感到輕松愉快,產生作文興趣。教學中我曾舉行過這樣一次作文競賽。教師給學生觀察一樣物體,并發給每組學生一塊一樣大小的玻璃。玻璃上已打好寫作方格。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進行集體作文。把觀察到的情況按作文邏輯給每人寫一句話,串篇成章,句子不能重復,而且句子意思上下要連貫通順,有開頭和結尾,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一到,把各組寫好的文章用投影機放出來講評。從而培養學生開動腦筋,互相學習的自覺性,如果組中有一位學生寫得不好而影響全篇作文的評分,本組學生積極幫助他,使之進步。
三、組織課外閱讀,學習習作方法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課外閱讀對開拓學生的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強課外閱讀,充分發揮例文的感染和引導作用來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比如指導學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為題作文,課內學了《少年閏土》,課外又指導讀《中年閏土》、《小桔燈》,還有杜鵬程的《夜走靈官峽》,顧笑言的《正月十八吃元宵》,以及幾篇同齡人優秀作文。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兒,有男孩兒、也有女孩兒;有生活在城市的,也有生活在鄉村的;有心靈手巧的,也有機敏大膽、頑皮淘氣的。這些形象鮮明、構思各異、手法有別、語言生動的作品,對學生寫好《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這篇作文是很有幫助和啟發的。
四、成立小文學社,提高習作能力
成立一個小文學社并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作文特長,把它建成應用知識的課堂,增長才干的天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開創作文教學的新局面。在組織小文學社的活動中,第一要注意指導學生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引導他們去尋找廣闊天地里的“珍寶”,培養其觀察思考能力;第二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習作練筆和作文競賽,在實踐中提高作文能力;第三要讓學生參加和管理小文學社活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理能力。
總之,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既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眼界,激發寫作的興趣,又有助于加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