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
小學生進入初中以后,部分原本成績不錯甚至很優秀的學生數學成績出現明顯下滑現象,特別是初二以后,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其中不乏有一些小學的尖子生也落入到劣等的行列。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本人就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進行概述,以期能夠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慣是一種經過教育和培養逐步形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它是通過生活過程和教育過程形成而建立起來的。它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和趨向性。習慣形成以后,行為表現為一種主動性和自覺性,它促使人的行為去進行某些具有特定傾向的活動。可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一個基本條件。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初中階段是學生各種習慣最容易形成的時期,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然而,我們很多數學教師卻忽視了這點,他們認為習慣的養成是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內容與學習數學關系不大,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學習數學習慣的養成教育。實踐證明,數學教師在平時若能常抓不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學生就會對學習數學產生一種穩定的行為指動性,在無需教師督促和檢查的情況下,學生也能持之以恒地為某種目標而付諸行為。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一些在數學學習上常處于弱勢群體者,除了他們自身的其他因素外,其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這點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習慣養成教育中,數學教師除了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外,本人通過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認為還應加強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思維、課后總結、課外實踐的四種習慣。
一、課前預習的習慣
凡是課前能預習的學生,在學習新課中就能提前了解數學的內容、重點和難點,聽課就能有的放矢,接受新知識就感到輕松。學習效果明顯優于未預習的學生,為了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應在每節課結束時利用一兩分鐘時間,對學生預習提出明確要求,內容要簡單且不宜過多,要求不要太高。如布置預習負數一節的內容時,只要求學生了解什么是負數,并寫出幾個負數和舉出實踐中用負數表示的生活現象就可以了。為了使課前預習習慣形成,教師每進行新課時,一定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對預習內容進行檢查,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課上積極思維的習慣
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力求對知識的理解,而只有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夠自覺地去探求知識尋求真理,這正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所在。為了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習慣,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指揮者就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大腦思維動起來,千方百計地為開動學生的思維創設條件,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采取民主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不僅要把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就是一時解決不了的難題也要交給學生討論探究。切忌不搞一言堂式的教學。學生能否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關鍵在于教師,關鍵在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習慣,是實現由“教”向“不教”轉化的重要途徑。
三、課后認真總結的習慣
這種習慣就是要培養學生把每節課或每單元學習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后,找出對今后學習具有指導性的學習習慣。學生養成這種習慣,就能不斷地從中積累經驗和教訓,加速對已學知識的消化吸收。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總結時告訴學生要抓住“所得”。在“得”字上多作文章,要對經驗認真總結,對易出現的問題和注意的事項多加分析研究。如在分解因式一章中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總結因式分解與分解因式,因式與代數式的區別。有了這種總結就不會在運算中因概念誤解而出現運算錯誤。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那些養成良好總結習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算經驗豐富、問題反映敏捷、計算準確。
四、課外實踐的習慣
數學知識無處不有,人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都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而數學教學又是極易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很多學生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平時沒有養成數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習慣。如何培養學生課外學習的習慣呢?首先,要根據中學生具有小大人感、好表現自我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記住一些常用量,鼓勵他們用這些量去解決實際問題。如讓學生記住自己肢體的長度、特殊三角形的三角函數值,并指導學生用這些量解決實際中遇到的長度、寬度等問題。當他們一旦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后,為了更進一步在大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便會經常主動到實踐中去探求真知。久而久之,習慣便會養成。其次,用實際中的問題在書本中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如讓學生用在實際中測量的數據編寫習題、計算并解決問題。再次,多安排實踐課,邊學習邊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體味到學習數學的無限樂趣,以加速學生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杜曉晴.尋求數學預習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