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學習歷史能夠使學生了解人類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了促進初中歷史教學過程的高效進行,就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創新,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隨著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思路已經不能夠適應教學的發展,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填鴨式”的學習狀態,這樣自然就不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學習狀態,就需要對初中歷史教學過程進行創新。
一、教學理念創新,輕松課堂教學
要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創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教學理念,只有教學理念創新以后,才能夠對整個教學過程起到統帥的作用。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很多年,但是卻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因此在進行創新的時候,就需要將素質教育貫穿到教學創新的過程中,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建立起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關注教學內容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身心的成長。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逐漸提升。
二、教學手段創新,激發學生興趣
對初中歷史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是整個課程創新的根本。傳統的歷史教學手段就是一本書、一塊黑板,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教學質量不高,而且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比較痛苦。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就需要將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手段應用進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被動態的教學內容吸引過來,學生的思維也會因此活躍起來,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學習初中歷史“甲午戰爭”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學生如果僅僅是看書本上的文字是難以感受到清政府在海事上的落后,但是如果讓學生觀看有關甲午戰爭的紀錄片,讓學生對當時戰爭的慘烈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這樣學生再對課本進行閱讀的時候,就會感同身受,因此在分析甲午戰爭反映的社會現實時,學生就能夠正確分析。此外,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資源來進行主動的學習,能夠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三、師生關系創新,提升學習動力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遠遠不足。這樣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個性不能夠發揮出來,學生也會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效果不好。因此就需要對師生關系進行創新,教師要站在和學生平等的角度和學生進行對話,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建立起來理解與信任的關系,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是最為安全的師生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權利,不要用統一的答案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束縛,只要是言之有理的就應該受到鼓勵。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學習方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比如在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有的同學認為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國家工業化的進程,而有的學生認為工業化帶來了世界環境的惡化,此時教師需要尊重不同學生的意見,要對學生的意見進行比較分析,盡管工業化帶來環境的變化,但是要促進國家的發展,工業化是必須的過程,但是就需要在工業化和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經過這樣的一個自由交流的過程,學生對于此處的知識點就會印象深刻,再遇到課堂討論的時候就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四、教學隊伍創新,扎實教學質量
要實現初中教學質量的創新,盡管需要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但是創新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還要是老師,因此就需要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素質,使教師能夠勇于改變自己以前的教學觀念,學習現代化的教學觀念,能夠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然后將這些教學理念應用到自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建立起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高。教師在加強自身的創新型教學能力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水平,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教師知識的淵博,從而使學生愿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
總之,對初中歷史教學進行創新已經勢在必行,在進行教學創新的時候,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同時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陳純平.初中歷史教學合作學習的探究.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200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