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人從“身邊的數學”著手,引領學生去學習感悟。通過對本文類似問題的研究,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增強,對數學的學習逐漸產生興趣。
【關鍵詞】興趣 商場 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26-02
數學,簡單說就是一件工具。應用這件工具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好解決實際問題。不過,對于一名初中生而言,真正理解“工具”還有些困難。于是,最好的培養興趣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如:讓學生參與一些實際問題調查,再運用數學知識加以研究,經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從而增加應用數學的成就感。這樣,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對于我們生活的意義,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今的商場鱗次櫛比,商場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商場的走廊人潮涌動。經濟日趨繁榮,圣誕、春節、情人節、三八父母節等等,只要是節,不分國內國外,總是能看到這樣一些話。諸如:“滿98元返108元”、“滿100元減38元”等等。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下,到處都給我們提供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下是某學生陪同家人逛商場時,學生研究家人的購買數據后,開始進行研究的實例:
提供的數據:在某品牌服飾店購買襯衫、羽絨服、褲子,原價分別為989元,2199元和1399元。優惠方案是:襯衫和羽絨服購買金額滿98元返還60元代金卷,褲子購買金額滿98元返還110元代金卷。(因為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優惠活動,所以只能是同種優惠活動間相互使用)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如何購買?(只花現金購買這三種商品)
小組的分析:襯衫或羽絨服的優惠相當于花費98元,可以買到158元的商品,約為6.2折;褲子的優惠相當于花費98元,可以買到208元的商品,約為4.7折。
【付費方式1】:
襯衫和羽絨服總價是3188元,按6.2折計算,為:3188×0.62=1976.56元;
褲子的價格為1399元,按4.7折計算,為:1399×0.47=657.53元;
所以實際付費方式為:1976.56+657.53=2634.09元。
【付費方式2】:
襯衫和羽絨服總價是3188元,把3188元重新進行分配,記襯衫原價記為1988元,羽絨服原價記為1200元。把一條褲子重新劃分為兩條褲子,記價錢分別為686元和713元。
買襯衫1988元,返還:■=20,20×60元=1200元。用1200元的待金卷恰好購買羽絨服。所以買襯衫和羽絨服實際付費1988元;
買一條褲子花費686元算,則返還:■=7,7×110元=770元。用770元待金卷購買另外一條褲子后剩余58元代金券,于是又同時夠得了一雙58元的襪子。所以買褲子實際付費686元;
所以實際總付費為:1988+686=2674元。此付費方式是商家采用的,既讓消費者劃算,也遵循了商家不能打折的要求。
相比之下,付費方式1要比付費方式2便宜一些。但對于這三件商品,商家只允許采取付費方式2進行消費。
這名學生的疑問:付費方式2中,售貨員如何想到把總價3188元的商品拆分為1988元和1200元呢?如何把總價1399元的商品拆分為686元和713元呢?
老師、學生共同探討:這個問題對于剛上初二的學生而言,有些困難。如果采用取整方程,那么就超出了學生所學知識的范圍。對于這兩個分界值,結合學生應有的知識水平,只能采用試解的辦法來分析。購買褲子或羽絨服約為6.2折,而購買一件商家不會同意直接打折,也就是說實際花費要高于6.2折,先利用3188×0.62=1976.56元。在1976.56的基礎上遞增,進行嘗試:
⑴如:把3188拆分為1977和1211。買襯衫1977元,返還:■=20,20×60元=1200元。用1200元的待金卷不能購買買1211元的羽絨服(代金卷和現金不能混合使用購買一件商品)。所以這種拆分不合理。繼續嘗試;
⑵如:把3188拆分為1989和1199。買襯衫1989元,返還:■=20,20×60元=1200元。用1200元的代金卷能購買1199元的羽絨服。但會結余1元的代金券。所以這種拆分可以考慮。按照這種方式逐漸拆分,繼續嘗試。直到:
⑶如:把3188拆分為1988和1200。買襯衫1988元,返還:■=20,20×60元=1200元。用1200元的代金卷恰好能購買1200元的羽絨服。(在拆分的過程中要求拆分的價格正好滿足本店家任一件商品的銷售價格)所以這種拆分最合理。
嘗試⑵和⑶相比較,⑵比⑶多花現金1元,結余代金卷1元。但是,1元的代金卷在本店購無法購買任何商品,而且在商場的其他店無法使用。
通過這樣的反復嘗試,最終確定購買方式為⑶。購買褲子時使用的方法與此相同。
通過諸如上述這樣的一些真實案例,讓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首先,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所以要熱愛生活,留心觀察生活;
其次,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應用數學確實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第三,讓學生肯定應用數學,就是要有不氣餒、不妥協、反復嘗試、鍥而不舍的精神;有些問題必須經過一次次的不斷嘗試,最終才能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給學生展示的平臺,如:課外興趣小組等,學生從一次次的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會越來越熱愛數學,越來越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001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該標準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設置的基本理念:(1)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型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學現象。(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其課程的總體目標是:(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而鼓勵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利用課余活動給學生以展示的平臺,通過學生們自食其力的討論研究,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標準》中所要求的理念。身邊的數學,能讓學生親臨解決問題的環境中,去體驗、去思考、去猜測、去解決。當學生們自己把問題解決,那么學生就會增進一份對數學的熱愛,也能把學生對于數學那種望而生畏的害怕心理驅散。同時,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數學的應用,讓學生解決問題,就是讓學生應用數學。
培養興趣,是多方面的。從身邊的“計算”開始,只是數學教學中的一方面。如今的教學,不再是“前人知識的灌輸”,而是一個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身邊的數學,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者簡介:
董燕妮(1982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中學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