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海
教育教學改革已經在全國各校推行開來,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為這是教育之幸。在開展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我感受到美好的前景,現將內心所獲淺談如下:
一、改革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盲人功能,重在對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而認識到自我。每冊六單元三大板塊,從“人與自我”起始,進而輻射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七單元上冊為例,以認識自我為起點的前兩個單元有十篇文章,從《在山的那邊》叩門,引導學生對知識探索、不斷進取、努力嘗試、不怕挫折、敢于克服困難,樹立堅定的信念。最后用《論語》十則壓卷,除保留傳統六則之外,加添了四則,這些內容的著重點表現在:個人的品行、修養和磨練上。張揚語文詩意的旗幟,功利之需而日漸單薄。課文中倡善“溫柔敦厚”的人性特質,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證地體現出來。
二、改革自覺地昭示出教育活動中的平等意識
新課標有云:“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雖然新教材仍不免難以掩飾又不無頑強地流露出“精英”情結,卻主觀自覺、一再努力地試圖以親和的面孔示人,試圖接近孩子,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已經放下成年人諸多成見和架子,小心謹慎地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走近新課程,教師和學生捧起課本,感受課本中每一個單元和每一篇文章的導語同“寫在前面”的話之間的聯系,課文當中“研討和練習”的措辭用語,多數也是引發式的。作為語文課本中的主體選文,在使用兩冊第一單元中最能夠將構建文本體系與學習主體平等相約的這一特點表現出來,這也得到了大多數少年學子們的喜歡和認同。
三、新教材初步構建了教材體系的開放格局
新教材初步構建了教材體系的開放格局。具體的要求為:嚴格遵循“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課標要求,徹底拆除門戶藩籬,建立和跨學科的聯系。從課文內容來說,人類對自然的不斷探索進入到了哪個層面上,教材選文的視野就要及時跟進到與之相關的領域中,長此以往,我們對于多元化的接受程度便會擁有一份無比雄渾闊大的胸襟和氣度。
實踐表明,新教材的使用無疑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育觀念以及“換湯不換藥”的教學方式和沒有價值可言的評價機制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沖擊,新課改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如何組織、調試和重構?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學習,這樣心中便會產生更多的挑戰和困惑,隨之而來會伴隨著激情和欣喜。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