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強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通過閱讀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新教育改革發起人朱永新老師也說:“個性化閱讀,讓孩子在學校教育的母乳喂養之外,能夠享受到另外一種結構合理的精神母乳。”可見,個性化閱讀教學在教育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筆者談一談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轉變閱讀教學觀念,尊重學生體驗,努力營造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構建,讓學生自己主動閱讀,自己學會閱讀。
傳統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同一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這種教學環境下,教師按照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地經營著閱讀教學,一個個教學環節就像是工廠車間里的一道道工序,教學思路一順到底,容不得半點節外生枝。其實,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從有利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角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在深入閱讀時,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比如《散步》這篇課文,雖然課文很短,但課文里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是不同的,特別是“我”和母親的心理活動,學生怎樣才能體驗出來?這些靠老師的講解學生是無法體會到的,只有學生自己反復閱讀,仔細揣摩,并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領會。我們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交流探究中,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自覺成為閱讀的主人。
二、個性化閱讀離不開課內指導,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學生閱讀活動的主導作用。由于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學生不免會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認識。對于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曾有幸聆聽了于永正老師的示范課《給予樹》,自己深受啟發,于老師的課雖然樸實卻讓我們深思,當學生讀不好的時候于老師不是放棄這個學生,而是鼓勵學生一遍一遍地讀,直到學生讀好為止。那么什么是讀好呢?于老師要求學生在初讀時把課文讀通順,即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在理解課文時,要求學生讀出表情、讀出畫面并且及時對課文進行范讀。細細想來于老師不愧是大師級的語文教師,他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雖然我們在教學中做不到于老師出神入化的程度,卻也可以學一下于老師的教學思想,特別是應該重視閱讀教學。我們應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反復朗讀來領會文章感情。只有經過反復朗讀,直至學生能夠讀出表情、讀出畫面時,才能達到對這個句子的真正理解。
三、教師需要個性化閱讀,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搭建廣闊的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絕對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
以前,教師頭腦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識、教參意識,強調的是標準答案,應對的是統一考試。而如今,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學生的生活回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這就需要教師的個性化閱讀。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升自己,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所以,教師更需要個性化閱讀,給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
一個教師的閱讀水平決定了他在教學之路上能走多遠。有無數的秘密在書中沉睡,等待著師生在閱讀中去喚醒他們,然后進入一個奇妙的世界,于是這些書就成了最美妙的種子。教師要轉變閱讀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指導,更要注重自身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因閱讀而精彩。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