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柱
摘 要:由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學習理念在不斷地更新,新的學習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培養和倡導,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為了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對問題思考能力的培養,要制定學習和思維相互結合的人才培養計劃,并且將思維能力的培養計劃實施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培養和分析,加強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思維能力;訓練方法
思維是在了解事物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抽象的認識,在腦海中通過抽象的概括和對事物本質的分析,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而語文教學是一種運用語言和文字來獲取知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對于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指培養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觀察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上至關重要的是讓學生加強思維能力的鍛煉,在對初中生傳授教育知識的同時,能引起學生的想象力和積極性。
一、營造積極的教學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要想創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發揮思維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課堂上營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鍛煉和發展思維能力。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形成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讓學生思考回答: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態度分別是什么?通過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和主題?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要分別根據原文中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描寫來進行比較,這樣能夠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深意。
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的教育上,課堂上可以設計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中學生在能夠學會課堂內容的基礎上,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和思考問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要與教學材料相結合。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先觀察后思考
觀察是指對事物的第一感官認識,先是在觀察之后才會有對事物進一步的思考和了解,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學會對事物的觀察尤為重要。許多文章都是從生活中觀察后用心思考、加工而來的。老師可以運用一些生活觀察力較強的文章來作為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和思考,這樣就可以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父親為了買橘子蹣跚地爬月臺的場景,其中用了“攀、探、縮、傾”等字眼,通過這幾個字生動地展示出父親爬月臺的行為,表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
2.先聯想后思考
聯想與想象的含義如出一轍,都是有思維想象的含義,確切是指通過原有事物聯想與它相關的另一事物的過程,之后再通過想象進行創造加工。如余光中的《鄉愁》,作者將對故鄉的思念比作郵票、船票和墳墓等,根據與家鄉隔海相望運用了郵票和船票等通訊工具的中介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這篇課文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聯想進行對作者所表達情感的思考。這樣能夠吸引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加強思維方法訓練和反思,鞏固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制訂不同的方法來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且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入性,在思考的時候不要只浮于表面,要深入地思考,這樣才能讓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并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學習調查報告。老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教學:為了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應該先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這樣學生才能有參與課堂的欲望。如,《變色龍》一文,老師在講課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變色龍的視頻片段,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這樣學生在之后的聽課中可以更好地思考問題。
初中語文的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這一階段中能否得到很好的鍛煉是很關鍵的。這樣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取代學生之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其中對知識的反復思考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發展,從而讓中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思維能力在教學課堂上的培養要注重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更好地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后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反思的方法也要不斷進行改進和加強,這樣才能夠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胡衛平,魏運華.思維結構與課堂教學: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J].課程·教材·教法,2010(6).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