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責任感不僅是一個人高尚道德品質的重要表現,也是高等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高職院校不僅具有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與職業素養責任,還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修養的職能。尤其是社會責任感,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作出有利于社會的貢獻。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現狀研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社會責任感 培育途徑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85-02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強調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可以通過社會倫理關系實現責任與義務的發揮,還能夠有效團結社會力量。高職院校主要為社會輸送各種專門的職業性技術人才,通過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能夠全面提升職業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保證學生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1]。筆者結合自己多年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學經驗,探討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培育途徑。
1.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狀況分析
1.1學生個人功利目的明顯
受這個功利性的社會氛圍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與工作競爭中有著明顯的個人功利性。社會的快速變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飛速轉變使學生不斷通過提升自身素質來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但是在這過程中學生往往忽視了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休養,沒有樹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學生無論是在與他人相處還在在應對自己的生活得失中都體現明顯的功利色彩。
1.2學生意志力薄弱
當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九零后一代人,成長環境包括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等均比較優越,沒有在艱難困苦的境地中經過鍛煉,往往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在遇到困境時常常體現為心浮氣躁、焦慮與惶恐等。再加上學生遇到困難時自我調節能力與尋求他人幫助的能力均比較差,所以會導致學生做出一些偏激行為,強化了對社會的不信任感。
1.3學生心理素質偏低
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上處在青春期的尾聲,心理素質尚未健全,各種追求個性與叛逆的情緒依舊主導著學生的內心世界。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在學習與工作過程中缺乏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在遇到各種來自它們與社會的負面打擊和挫折時,它們往往沒有很好地化解方式,而是采用極為片面與偏激的方式進行解決,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若要真正挑起社會責任的重擔,學生必須努力克服自身性格弱點,不斷提升心理素質。
2.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培育途徑
2.1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
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明白個人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只有將自己投身社會,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才可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可以充分擴展教學內容,向學生教授一些共產主義信仰、個人權益與社會權益等方面的知識,循循善誘,使學生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2.2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素質
將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人格培養當作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與志趣愛好,明確抓住學生心理及人格方面的弱點與缺陷,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通過委婉的表達方式闡明學生心理及人格方面的不足,并為學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自我人格與心理磨練策略,使學生通過科學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砥礪,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
2.3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增加社會責任感教育內容
增加社會責任感教學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比重。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擴展教學與學習的渠道,精選一些適應性強的教學素材,并且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幾本學習需求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與一些突出社會責任感事例的情感共鳴,達到情感教育的良好效果。
2.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激發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職院校制定社會實踐規劃,在檢驗和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現狀,鼓勵學生將情感轉化為行為意識,在社會活動中學會感動、體諒、同情等,將個人情感融入到責任意識中[2],在實踐活動中磨礪自己的品質,深切體會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社會責任感。
3.結語
總而言之,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社工會責任感缺失的狀況必須得到轉變。高職院校思想品德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學習、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受,逐漸形成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陳民.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探析[J].河南科技:學院論壇,2013,01(01):225-226.
[2]吳雪芬.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路徑[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5(13):28-31.
作者簡介:
羅鹍(1982.08-),男,湖北武漢市人,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糸、主要從事學工管理,學歷:研究生、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