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良 周祝英

【摘要】本文依據運動生理學人體疲勞規律論證了《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修改依據。通過實驗對比對各職業類型職業體能評價標準進行了修改。
【關鍵詞】中職 職業體能評價標準 實驗與修訂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職業院校重點資助研究項目。(項目批準文號:ZJA201305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54-02
1.問題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入,昔日以增強體質、傳授技能傳統的體育成績的評價體系己被健康第一評價體系所替代而退出教育舞臺。實施健康第一的評價對體育與健康課程而言無疑是正確而具有權威性。但是,對健康本身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及高新技術的發展雖為人類提供的先進的科技。但也促使了人的本能退化、適應能力降低、壓力倍增、體質弱化等亞健康狀態。在此前提下,健康身體不等于能從容應對職業也越來越被人有所認識。李克強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讓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中職學生是“中國制造”的歷經者,他們身體健康狀況能否從容應對未來職業?作為體育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們構建的以就業為導向,以健康鍛煉為核心,以學生對接職業的體能評價標準是否能科學有效地衡量與評價學生的身體現狀與職業的應對能力?解決好這一問題無疑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2.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修正實驗
2.1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修正實驗依據
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構建是否具有科學性,標準在實際運用是否能客觀準確反映出學生身體現狀與從容應對未來職業的差異?當然需要在實踐的檢驗和修正中得以完善。眾所周知,人體職業工作必將消耗人體體能,從而引發身體相關機能、機體發生改變,使得身體出現不適現象,如肌肉酸痛,精神不振,嗜眠等現象。此類由疲勞和乳酸堆積而產生的身體不適足以證明人體機能的變化與職業所需體能不相適應。我們在對學生頂崗實習身體承載勞動強度的測試中出現兩種現象很能說明問題。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在進行車、銑、刨、鉆、焊及冷作鉗工銼、鋸作業時其力量及耐力表現往往不及工人師傅。然而,青年學生與工人師傅進行籃球友誼比賽。結果青年學生身體無任何不良反應。而工廠師傅們第二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勞狀態。由此充分說明了在通常情況下人的形態結構、機能狀態、運動能力與人的體質高度相關,但與職業工作能力相關性一般。學生通過體育課的鍛煉增強的是健康體能,但并不代表與職業相匹配的體能也相對增強。相反工人師通過日積月累的工作,身體積累的是足夠的從容應對職業的體能,而并非體質或身體素質優勢于學生。所以說疲勞程度出現的時間與感覺的強度直接反映出職業體能的現狀,也充分表明了疲勞與職業工作適應程度的辯證關系。因此,依據人體疲勞規律判斷人體對未來職業工作的應對程度,是完全符合運動生理學規律的。
2.2職業體能評價標準實驗與步驟
2.2.1實驗目的:通過對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身體疲勞出現的程度判斷并檢驗中職 “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依據實驗結果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進行校正。
2.3實驗方法與步驟:
2.3.1職業體能評價標準較修實驗分組
依據研究項目計劃將2013年和2014年入學新生作為“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實驗測試組對象。其中2013年學生組成實驗一組。2014年學生組成實驗二組。
2.3.2各實驗組測試任務
實驗一組:按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實施以 “健康第一”為核心的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后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的測試項目和《職業體能評價標準》規定測試項目進行測試。
實驗二組:在按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實施以 “健康第一”為核心的教學中結合職業體能鍛煉項目實施健康職業體能鍛煉和訓練。完成教學任務后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的測試項目和《職業體能評價標準》規定的測試項目進行測試。
2.3.3各職業類型測試樣本成績的分類與整理
步驟一:完成各項規定測試任務后,各實驗組分別將各職業類型所屬專業學生成績進行歸類集合。例如,座位型職業包括電會、算機、電子專業。直立型職業機電、汽營、模具專業。動作型職業包括汽修、旅游、數控專業。特殊型職業包括水下、地礦專業。分別對這四個類型所屬專業學生各項測試成績進行分類集合。
步驟二:各實驗組對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職業體能評價標準》對各單項測試指標項目分別進行具體量化。
步驟三:各實驗組分別將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成績樣本統一歸類集合。
步驟四:各實驗組分別從優秀,良好,及格成績樣本中隨機抽出男、女學生各10名。兩組共計240名學生組成健康職業體質承載勞動強度的實驗對照組。
步驟五:各實驗組分別發放疲勞程度參考標準調查表。疲勞程度的判斷擬以實習期間連續三天所出現的疲勞癥狀程度來確定疲勞等級。
2.3.4實驗一:健康體能承載勞動強度的疲勞反應測試。分別對參與實驗的兩照組進行崗前必要的測試培訓,依據實驗要求將兩對照組學生按職業類型安排到同一實習單位進行頂崗對口實習。學生正常工作時間8小時,實驗周期為二周。各職業類型職業體能實驗調查數據與結論見(表1)。
2.3.5實驗二:職業體能承載勞動強度的等級測試。將各實驗組完全勝任工作的學生按職業類型安排到同一實習單位進行相同崗位對口實習。實驗周期為三周。學生正常工作時間8小時為第一周期,加班時間9-11小時為第二周期,最長時間不超過12-14小時為第三周期。
2.4各職業類型職業體能實驗調查數據與結論(表1)
實驗時間:兩周。各類型職業優、良、及格各小組10人。
結論一:實驗二組在職業體能承載勞動強度的實驗中疲勞出現的人數明顯低于實驗一組。表明健康狀態的學生并不等于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兩則之間相關性有一定的差異。同時,也表明各職業類型健康狀態的學生在崗前對身體素質進行職業體能的專項訓練后,從容應對未來工作的可能性大增,兩則之間相關性很大。
結論二:實驗二組的特殊型職業、動作型職業疲勞出現的人數達到占總人數30%或70%。表明職業體能評價標準應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
結論三:依據學生在職業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中疲勞出現的時間和各單項測試指標項目具體量化總分區域進行差異性比對,得出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的等級標準。
⑴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量化總分達60-79分者,其未來職業崗位適應等級為3級,可承載8-10小時正常強度的職業工作。
⑵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量化總分達80-90分者,其未來職業崗位適應等級為2級,可承載10-12小時中等強度的職業工作。
⑶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量化總分達91分以上者,其未來崗位適應等級為1級,可承載12-14小時大強度的職業工作。
3.中職 “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與權重(表2)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中職生是未來和諧社會的構建者。他(她)們能否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成就輝煌的精彩人生。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能作強勁的支撐,還更需要強健體魄來從容應對未來職業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劉秋良,曹萬江,黃小江,陳海波,袁利長,曹云.《中職學校學生崗前體能量化及等級標準的研究》考試周刊 2009年第49期
[2]劉秋良.中職學校基于“課程對接崗位”體能鍛煉內容的實踐,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6期
[3]劉秋良.中職基于“職業類型”體能評價測試項目的遴選研究,考試周刊,2012年12期。
[4]劉秋良,周祝英,彭坤.中職“學生對接崗位”職業體能評價標準的研究,教育學文摘 2015年3期
[5]叢湖平主編.體育統計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秋良(1961-),男,湖南郴州工業交通學校高級講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師科研先進工作者,研究方向:中等職業學校職業健康體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