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根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對農業的技術研究有著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隨著近些年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農業產品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品種也有了極大的豐富,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的農作物產品。在科學技術催生下,實現了農業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生產也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可以說,在當前的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新的生產模式正在建立,新的發展方向尚在探索,這種全新的模式代替了傳統生產方式,已經取代了以往單純以追求產量和效益為目標的生產模式,現代農業生產不僅注重產量和效益,更注重農產品的質量食品安全。文章重點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幾點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解決對策與措施,以此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為同行提供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使各行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改良,特別是高科技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從根本上促進了農業經濟成分的重要性,可以說,做為農業主產國的我國,農業的經濟分量已經在國民生產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綜合國力的發揮。為了提高農作物總產量,增加農業生產總值,就需要在各類農業生產中使用到新技術,而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更要進行推廣與應用,使種植與養護形成有機整體,在防治方面目前依然存在問題,只有通過合理途徑進行解決,才能有效促進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
1 病蟲害在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由于我國管理體制的先天不足,造成了人們觀念上的落后與認知上的偏差,在農、工、商的劃分中,形成了落后的觀念,這種情況就直接導致了農學研究的先天不足,直接反映到現實中就是我國各類農業生產活動中專業人員的缺失,特別是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更是少見并缺乏專業人才,出現作物病害,則不能有效采取措施,導致病害范圍加大,給農業和農民帶來損失,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防治病害的意識不強,有些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不到大面積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現實生產不能有機連接,造成了技術服務體系創建難的困境。農村生活環境較差、待遇較低,使一些專業技術人員改行、出走,能夠愿意生活在農村的,則大多為文化水平不高、年齡普遍較大的技術人員,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存在很多現實的困難,從本質上大大降低農業技術推廣效率,阻礙了新農村建設與發展。
1.2 管理體系機制不完善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機制,而在我國卻普遍存在推廣手段落后、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在廣大農村,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困擾著農業進步與發展,而在進行技術推廣、實驗和示范時,農業基地開發不夠、沒有一個完備的激勵引導機制,新技術得不到認可,不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不符合市場運行機制。出現了嚴重不協調的現象,特別是政府、技術、農民的三級溝通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與市場對接程序還不健全,形成了生產與市場的脫節與分離,從根本上就導致了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起不到推動農業發展的總體目的。
1.3 防治手段不夠科學
有些技術在推廣中,效果較好,受到了農民的普遍認同,也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產量得到明顯提高,但是在進行養護中卻出現了問題,有些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水平較低、防治方法不科學,導致病害加劇和病情不規律問題的出現,落后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滿足不了創新需求,不能達到快速防治效果。
1.4 經費運用不到位
我國農業相關法律法規指出,在大面積病蟲害問題的防治上,政府幫扶經費在到位,不得挪為他用。但是在經費使用與撥放上,卻出現了問題,中央一級財政做了預算,但到了地方政府卻不能得到快速落實,有的地方還非法進行占用,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出現經費嚴重不到位的情況,這就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影響。同時,還有市場不規范、設備老化、過度使用化學農藥等情況,也從根本上降低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
1.5 農藥使用不當
農作物防治手段不高,農民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掌握不到位,生產中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使用農藥較為隨意,配比不合理、不科學,在對農藥使用的時候,不看說明書,只按自己的經驗進行配比,在進行施藥過程中,設備老舊,無法達到預期防治效果。更多的情況是農藥選擇不正確,農民的文化知識不多,憑經驗的進行防治是普遍現象,對有些新出現的病情不能及時了解與掌握,胡亂使用各種藥物,見到蟲子就用藥,見到斑點就認為是疾病,不能正確的對癥下藥,導致了防治時間延誤,錯過了最佳時間。
1.6 綜合防治病蟲害意識不強
種植戶不能全面考慮問題,在出現病情時才想起來防治,對一些病情覺的能夠憑老經驗進行簡單處理,但是在作物種植過程中,有些病蟲害是突然爆發的,農民不能及時了解其發展規律,應急防治效果不好。在進行防治的時候,時間不統一、不確定,隨意性強,導致病情越級發作,不能形成一整片區域的用藥,最終防治效果不理想。
2 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2.1 完善監測網絡
通過對病害監測網絡的完善和拓寬,才能使防治工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最大程度上起到預報效果,通過網絡化的信息傳遞,及時了解并有效控制病蟲害擴散。要想建立良好的網絡,就需要在日常做好病蟲害檢測工作,提高預警,做好病蟲害監測網絡建設,不斷完善網絡的各項功能。在監測工作中,要了解當地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生態類型、農作物品種、蟲害發病區域、氣候布局等特點,建立監測預報點,讓網絡覆蓋整體種植區域。
2.2 提高應急防治能力
可以說,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是預防,這就需要通過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病蟲害控制系統來形成一個完全防治體系。根據地區條件,做好設備和物質儲備工作,全面提高專業能力,在各項防治作業中,盡量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頻率,保護環境生態,采用生物農藥或者物理防治方式,確保當地整體生態不破壞,提高防治效果。
2.3 加強技術培訓力度
發揮植保部門職能作用,增強技術服務能力,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對廣大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與宣講,改變舊觀念,幫助指導農戶安全、合理的使用化學類農藥,確保農業安全,增加農業收益。根據不同時期出現的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更好的幫助農民群眾提高防治能力。加大服務力度,形成新的服務機制,通過鄉村廣播、電視電臺、現場講解、技術咨詢點等方式,安排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進行講解和示范,提升農民技術防范能力,加強用藥安全常識。
3 結束語
農作物生產直接影響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相關職能部門要不斷加強管理與技術推廣力度,全面抓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把病害防治作為農業和農村公共服務事業科學落實和發展,不斷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與能力,提升防治效果,最主要的還是要兼顧環境影響和作物品質,從根本上保證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切實提高農民群眾實際收入,推動保證本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愛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科技致富向導,2014,35:18+20.
[2]楊忠,盛曉光,李平,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對策[J].吉林農業,2014,21:90.
[3]張威.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4:281.
[4]宗長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河南科技,2014,1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