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
【摘要】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的“橋梁”,在編寫教學設計時,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們常常會結合教師們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去解決此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的評價與學習活動設計策略。
【關鍵詞】 評價活動 策略 初中物理 學習活動
一、評價設計的具體策略與案例
為了能讓評價檢測題反映出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在物理課程標準轉化為學習目標后,設計評價活動的就應當依據該學習目標,以便為最終學習目標的達成提供有效的證據。下面我們將探討學習評價設計的具體策略。
1 正確的理解學習目標
不同的學習目標體現的學習要點是不相同的,有的學習目標主要體現的是以知識技能的學習,有的學習目標則主要體現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體驗,還有的學習目標主要體現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為此,我們就需要正確的分析學習目標,通過分析學習目標中蘊含的核心要點,確定學習評價方式。
2 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
選擇具體的評價方式時,最基本的一項策略就是考慮學習目標中所反映的學習結果是否可以被直接評價。假如評價的學習結果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利用常用物品設計實驗,說明組成物質的微粒在不停地運動),那么就選擇表現性任務評價。顯然,假如評價的學習結果是一些事實性的知識,那么就要選擇客觀性的題目類型了。這里對客觀題評價進行一下特別說明,雖然客觀題評價(簡答、選擇、填空)經常適用于對記憶或回憶的信息、規則、原理及理論的學習目標的評價。但是,當評價邏輯思維、理解概念、言語推理時,客觀題評價仍有其優越性,因為它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評價更廣泛的內容。當然,在實際應用時,將兩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是最佳的方式,因為這樣這兩種評價可以相互彌補,更全面地對學生作出測評。
3 設計具體的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所選評價方式影響的。教師在設計學習評價任務時,都要分析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方式,合理的組織評價任務。如:
學習目標: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說出杠桿的定義
核心要點:知道杠桿的定義
類型:事實性知識
評價方式:客觀性的測試(選擇題)
評價任務: 在我國古代,簡單機械就有了許多巧妙的應用,護城河上安裝的吊橋裝置就是一個例子,如圖所示,在拉吊橋的過程中()。
A 吊橋是杠桿且 AB 是阻力臂
B 吊橋不是杠桿因為沒有動力
C 吊橋是杠桿且 B 是支點
D 吊橋不是杠桿因為不省力
該案例我們選用的是客觀題評價方式,選用的客觀題是對現有客觀題的改編,使之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性。當然,這僅僅是學習評價設計的一種,在教師具體的課堂學習評價設計中,往往還要考慮評價內容的特征、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評價類型的特點等因素。
二、整合學習活動的具體策略與案例
1問題驅動策略
問題驅動教學是以創設的問題為內容主線,圍繞所提出的疑問共同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啟發思維的目的,與此同時,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不但找到了成就感,而且滿足了自己的表現欲。課程改革要求,要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基于標準的物理教學設計也未嘗不是一種借鑒。如:在《長度的測量》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使用問題驅動來設置問題鏈,從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交流的部分內容如下:
問題1.某同學的身高是 1.68 米,一節課的時間是 45 分鐘。能不能說該同學的身高是 1.68,一節課的時間是 45,為什么?
問題2.如果問某美國學生的身高是多少,他會告訴你是 5.5 英尺(feet)。這是為什么?如果一個班里既有中國學生又有美國學生對他們的交流是否方便?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問題3.你還知道哪些除了米和英尺以外長度單位?能寫出它們跟米之間的換算關系嗎?
問題4.微米、毫米、納米是三個很小的長度單位,他們的換算關系是:1 毫米=1000 微米,
1 微米=1000 納米。你能把這些長度單位從大到小排列起來?
問題5.你能寫出下列單位之間的換算嗎?
1.24km=____m。 2.56mm=_____m。
3.800μm=____m。 4.8nm=_____m。
我們使用問題驅動的策略來預設教學活動,讓這些問題推動教學活動的進行,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問題的提出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將這些問題修改或變動后作為客觀題使用,這樣又恰恰使評價和教學活動相呼應了。
2任務驅動策略
與客觀題評價相應的是問題驅動教學法。表現性評價的實踐載體——教學活動便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而這正與表現性評價任務相互映照,學生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表現性評價所提出的任務從而達到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完成對知識的學習。這里需要提到的是,表現性評價任務分為三種類型,而最適合一節課的是簡短性的表現性任務,所以這里采用這種策略來預設教學活動。
如:在《長度的測量》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根據表現性評價的內容,我們所設置的部分任務如下:
任務:用刻度尺測出物理課本的寬度,并和你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回答下列問題。
任務 1 將你的測量結果記錄在你的課本 p24 上方的表格里的相應位置。檢查一下你記錄的測量結果是否全面。
任務 2 檢查你在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時,課本的兩個邊沿是否都恰好在刻度線上?不在的話,思考兩刻度線間多出的一塊該怎么讀?
任務 3 將你測量所得結果與你小組的其他同學分享?討論一下誰的測量結果更準確?思考原因。
任務 4 試著總結一下,用刻度尺準確地測出課本的寬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通過任務驅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將學習內容轉化成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思考、交流,從而達成本節的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杜愛慧. 初中學生物理學習評價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05.
[2]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之學情預估[J]. 教學與管理,2012,(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