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
摘 要:《統計學原理》是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統計學原理》的教學也被要求上升至新的高度,以往的傳統單一講授式教學已無法滿足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將任務驅動法應用于《統計學原理》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其就業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教學;統計分析軟件
中圖分類號: G633.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a)-000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統計學原理》已然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也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該門課程的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們能夠順利地獲得數據,整理、分析,進而了解社會經濟現象的實質問題。然而,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以上要求。“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通過不斷的獲得成就感,激發自身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一、傳統的統計學教學中存在著若干問題
(一)教學內容過于強調理論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的的載體。眾多的公式推導、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是《統計學原理》課程的特點,統計研究過程的起點是統計數據,終點是探索出客觀現象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搜集數據、整理數據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而教學過程中往往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忽略實踐環節的操作。另外,很多復雜的指標計算公式和過程復雜,使很多高數不好的同學望而卻步,而實際這些計算只要稍加掌握原理,利用Excel或統計分析軟件spss等都能很容易進行。故欲達到高等教育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簡化教學中理論知識,加強實踐環節是有必要的。
(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教學是統計學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教師往往津津樂道于復雜的概念和繁瑣的公式推導,而學生則由于教師所講內容枯燥乏味,漸漸對統計學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因此,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如多媒體教學中生動有趣的PPT、實踐教學中與學生們一起去到課堂以外作調查,獲得數據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分析等,與學生產生互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結果過于注重應試
目前,統計學教學的考核仍然以筆試為主,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對于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基本就是課堂提問、課堂測驗、課后作業等,很少有大量的時間去考察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借助筆試去考察,又會因為考試時間的限制,只能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考察一些簡單的統計指標計算問題,這樣就越來越偏離了統計學原理的學習目的,學生們通常是學完這門課程,還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這對將來的就業求職、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都是不利的。
二、任務驅動法在《統計學原理》中的應用過程
“任務驅動法”是我在統計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現介紹一下其在教學中開展四個步驟:
(一)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案例法教學是我們創設情境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隨著授課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應適當引用相關專業的案例,這樣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深入研究專業知識的動力。比如,工程管理專業引入相關工程項目的問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引入國家貿易往來相關問題等。
(二)確定情境中出現的問題
根據創設的情境,提出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實際生活問題與統計學原理中相關知識結合,讓學生從中感覺到學習統計學的用處,及必要性。讓學生多次從創建的情境中確定待解決問題,進而鍛煉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可以利用統計學知識去解決的問題。
(三)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組織同學建立小組制學習方法,這樣有利于互相帶動,互相補足,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首先,指導各小組針對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制定一套合適的調查方案,然后,根據調查方案分配在每名成員的工作。調查問卷的制定及發放可以選擇既節省又實用的網絡調查問卷,使用鏈接將其放在微信朋友圈或者QQ群組中,這樣數據同樣真實有效,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以往教學過程中通常簡化實踐教學,原因也多半在此。調查問卷填寫完畢之后,小組中負責整理數據的人員,利用統計分組的相關知識,給數據選擇合適的分組標志進行分組,最后,將整理好的數據放到excel或spss中,得出相應的統計指標,再利用這些指標作出統計分析報告。
(四)教學效果評價
在教師指導下,各小組將自己的統計分析報告在課堂上進行逐步解析,再由小組之間評價出來各組的優缺點和值得改進的地方,營造出一種開放式的評價機制。最后,教師再根據每名同學在小組中所完成任務,進行恰當點評,指出該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教學中的客觀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更好的發展。
三、保證任務驅動法順利開展,需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任務驅動法”中,創設情境的時候要考慮到如何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我們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并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比如,統計指數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放一段視頻,讓他們先了解統計指數在當今社會中占有的舉足輕重位置,然后帶領學生到當地統計局參觀,獲得相關數據后,自己動手計算物價指數等,以此加深對統計指數的理解。
(二)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統計分析軟件的課時數
一般來說,統計學原理的學時數通常在48到60之間,試驗課基本在10學時左右,這樣學生很難真正掌握統計分析軟件的具體應用。應當統計理論與軟件教學同步,講完每一種具體的原理和方法后,就安排一次上機課,并且在課后或者假期,多安排學生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去分析一些現有數據的實踐內容。增加試驗課的課時,并不代表其可以取代理論課的教學,統計學分析軟件終究一種分析工具,不能取代合理的分析過程,這一點是需要讓學生們明白的。
(三)對考試方式和考試內容進行合理的改革
考什么、怎么考一直都是我們在應試教育下的指揮棒,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改進考核方式目的是使學生們不僅僅拘泥于理論,而是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踐中去。在“任務驅動法”的應用中,我們可以將閉卷和開卷相結合、將筆試和口試相結合,重點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等。具體的可以從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敏銳性、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團隊當中的合作意識等多方位進行考核,讓學生不光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要從學習中收獲知識和能力。
隨著任務驅動法在《統計學原理》中的順利應用,學生在教學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教師除了輔導和引導之外,無任何其它權威作用。學生也通過任務驅動法在教學中的實踐,加深了統計知識的學習,積累了團隊合作經驗,為之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祝林,任務教學法中的任務設計〔J〕,華裔,2008,(4):69-70.
〔2〕王琪,《統計學原理》教學研究——案例教學法〔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8):131.
〔3〕姜弘,高校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的研究與創新〔J〕,統計與咨詢,2002,(1):46-47.
〔4〕孫欣,統計學原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習興趣〔J〕,科技經濟市場,2009,(11):128-129.
〔5〕馬茹菲,非統計專業《統計學原理》教學的改革設想〔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5):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