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芳
摘 要:“教育、教研、培養一體化”模式的研究,為教師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豐富了教師的知識體系,幫助教師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水平;為教師搭建了積極實踐的平臺,有效改善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師的感性經驗和實踐技能;促使教師積極反思,成長為研究型教師,為同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教育;教研;培養;一體化
“教育、教研、培養一體化”新型校本教研模式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行動研究為杠桿,通過自上而下的指導和自下而上的研究帶動培訓,從而實現教學、科研和師訓三者的有機結合。
1.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教學工作實際,要使教研活動優質高效,我們對形式進行了優化,對方法進行了選擇,對過程進行了調控。有效開展了互動式教研、主題式教研、反思式教研、會診式教研、課堂觀察研究及課例研究等教研活動。積極開展以“我的課堂,我的特色”為主題的“三課”活動。青年教師上“匯報課”,解決教材關,使他們盡快地成長起來;骨干教師上“示范展示課”,把課改成果以課的形式展示給大家;實驗教師上“研究課”,重在落實專題,將課題開展得扎扎實實。
2.大力開展集體備課制
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日漸成為甘肅省民樂縣洪水小學(以下簡稱“我校”)教研活動的“重頭戲”和“亮點”。為了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我校組織教師學習討論集體備課的現實意義,交流運用集體備課教案后的收獲,使教師認識到集體備課是教師個體思維的碰撞,是教師共同智慧的結晶。
(1)規范程序,確保備課的實效 性。為了進一步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我們制訂了集體備課的實施程序:第一,備課組對某段教學內容進行集體研討,確定教學目標、商討最佳教學思路;第二,備課組成員輪流執筆,記錄研討內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第三,交年級組領導把關驗收,合格后在本周星期五前發放給每位教師;第四,任課教師根據自身特點和本班具體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補充后再進行教學實踐;第五, 教師對上課情況進行反思。最終形成了“集體研討—分工備課—驗收檢查—形成個案—交流反思”的集體備課模式。
(2)專人督促檢查,確保工作落到實處。教研處安排專人在研討時間到各組檢查,對研討情況好的表揚,差的批評,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對年級組的考核。有了檢查做保障,各組的集體研討都能有序進行。
(3)督導小組成員聽課,了解教學效果。在抓好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學校要求督導小組成員深入課堂,進一步落實備課效果。要求年級領導每周不定時聽課2~3節,聽后抽查教案,對教師教案的修改補充再創造情況作調查,進一步提升集體備課的實效。
3.搭建教師學習對話的平臺
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我校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我校大力支持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學習和觀摩活動,每次培訓觀摩學習后,還組織相關教師參與研討品評,匯報交流,達到信息互通、經驗互補的目的,擴大學習面,使好的教法、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能為我所用。
我校年輕教師居多,為了縮短年輕教師成長周期,加強對年輕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與教學應變能力,我們采取“領導牽動、骨干帶動、分層培養、分類提高”的教師培養模式。這一活動給教師搭建了互助的平臺,使他們在互助研討、互幫互學的過程中,共同提高,使弱的變強、強的更強。
4.促使教師積極反思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之后,教案設計的疏漏不找自見。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要做到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在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在相互借鑒中自我反思。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等。并認真進行反思記載,總結成功的經驗,查找失敗的原因。認真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自覺地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育、教研、培養一體化”模式的形成,優化了教育資源,使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綜合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清水,周 斌.基于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探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6).
[2]張松祥.我國義務教育教師一體化發展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4(02):20—25.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洪水小學)